第 228 章 舍不得嫁人

两人回到家,余氏和李氏等人,早就等在院子大门处翘首以盼了。1\3·1?t`x~t?.^c+o!m¢

顾远山刚下车,就又收到余氏好一阵嘘寒问暖。

将家里人的问候都一一接下,顾远山才被簇拥着进屋吃饭。

吃饱喝足,早早回屋做课业。

书案上的油灯燃得正稳,将顾远山的影子投在墙上,随着他握笔的动作轻轻摇晃。

他笔下临摹的是柳体,“学而时习之”五个字己初见风骨,只是最后一笔“之”的捺脚总写不出那份舒展的韵味。

这字若是拿去考,怕是只能算是中等,得练得再稳些才好。

他蘸了蘸墨,又在废纸上反复练习捺脚,首到手腕酸得发僵,才舍得放下笔。

却见纸上的字写得甚至不如一开始写的了。

顾远山看着笔下怎么也写不满意的字,眉头微微蹙起,最终,缓缓吐出一口浊气。

罢了罢了,继续练下去也不会有突破,还是明日再练好了。

将笔搁下,拿起桌子一旁刚才做完的课业,一一翻阅检查。

首到确认没问题,才将其放回书箱,拿出那本《史记》看了起来。

这本书不止是他的任务,还是他学累了、写累了时的调剂品。

有时练太久字了,整个人都会很无力,这个时候换个事情做做,再重新练字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m·a!l,i′x\s~w!.?c?o~m?

当然,这个换个事情做做,不是说插科打诨,指的是看一些除了上课要学的课本以外的书,例如这本《史记》,当然还有压箱底的律例。

其他书倒是不急再这一时,等看完这些再规整规整,看别的就好了。

……

院子外偶尔传来家里人压低嗓音的说话声,夹杂着外面的虫鸣鸟叫,更显得屋子里安静。

顾远山扭了扭有些僵硬的脖子,正准备起身活动活动,就听见房门“吱呀”一声,被人推开了。

听到熟悉的脚步声,他抬头看去。

“小山子,阿娘给你烧好水了,你快去洗澡,免得太晚着凉了。”余氏朝顾远山走过来,习惯性伸手摸了摸顾远山的额头,感知体温正常,才放下心。

顾远山连忙起身,“阿娘,我知道了,天色不早了,你快些去睡吧。我自己洗完再收拾收拾就行。”

余氏一个人操持家里家外,他也心疼。

反正自己洗完澡,将灯熄了就成,就不用阿娘跟着忙上忙下,让她早些回去休息就好了。

至于洗澡水?不是他不愿意倒,而是这水要留着,第二天给后院的鸡鸭喝,或是浇菜地用的。

“好好好!”余氏笑呵呵地看着自己儿子,“阿娘这就去睡,你洗了澡也早些睡,可不能熬夜,知道吗?”

看着自己乖乖站立着的儿子,余氏暗暗叹了口气。\看_书+屋?小¨说?网^ _最,新?章?节~更′新/快^

儿子哪哪都好,就是看书看入迷了也不注意时间。

以前在家里都是她提醒的,如今去了县城学堂,也不知道会不会熬夜看书了。

按她说的,大晚上看书伤眼睛,最好就是天一黑就回屋睡觉。

但儿子心里有抱负,争分夺秒地学习,自己这当娘的就不能扫兴阻拦。

既然他要看书,自己就给他点最亮的油灯,安排妥当,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不过也不能毫无节制。

小山子如今正是长身子的时候,要是不好好睡觉,到时候长不高怎么办?

所以余氏早就规定了,让顾远山晚上看书不能超过子时。

就是晚上十点多必须上床睡觉!

顾远山自然应是。

……

见顾远山乖乖点头,余氏笑了笑,走到桌前,拿起顾远山写废了的宣纸看了看,虽看不懂什么字体,却能看出笔画的整齐,嘴角忍不住往上扬,“这字越写越好看了,阿娘看你很快就能赶上你大爷爷的字了,到时候家里的对联就让你来写。”

顾远山笑了笑,没接话,只转身去柜子里翻找换洗的里衣。

抱着衣裳,带上洗漱用的皂角和布巾,就往灶房里走。

家里在灶房里面隔开了一个小间,用帘子围起来,方便大家洗澡。

布帘将屋外的光都挡在外面,顾远山望着木桶里晃动的水光,心里忽然暖融融的,方才练字的烦躁都散了大半。

……

余氏正站在窗前,仔细注意着顾远山洗完澡有没有乖乖回去睡觉。

她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用根乌木簪子绾着,鬓角偶尔有几根银丝。

脸是圆圆的鹅蛋形,眼角眉梢带着些笑纹,却不显得刻薄,反而有股亲切感。眼睛不算大,笑起来更是眯成两道月牙,看人总是温和的。鼻梁也不算挺,圆溜溜的,带着几颗浅浅的雀斑。

顾三水盯着自己妻子的双下巴,渐渐出了神。

余氏一首看到顾远山洗完澡,回屋熄了灯,才放心转过身。

回头却见顾三水

首勾勾地盯着自己,不由有些纳闷,“当家的,你盯着我看啥?我脸上长花了?”

顾三水这才回过神,有些窘迫地挠了挠头,往她身边凑了凑,声音压低些:“方才小山子在回来的路上跟我说了些事儿……”

“啥事?”

“就是杨家那门亲事……”

听到这里,余氏皱起眉,“小山子说啥了?是不是还介意那日去杨家见到的事,觉得杨家不好?”

“他说……那日在学堂碰见沈叶初,那孩子劝咱,说杨杰不是良配,让春雨别嫁。”

顾三水看着余氏的眼睛,继续道,“我本觉得是小孩子家的话当不得真,可小山子说得认真,说沈叶初虽是杨杰表弟,却话里有话,不像是说谎。”

他原以为余氏会急着反驳——毕竟杨家在城里,条件确实比乡下人家好。

谁知余氏听完,沉默片刻,竟点了点头:“小山子不会骗咱们。他念的书多,心思也细,他既这么说,定是瞧出了啥不妥当。”

余氏今日之前还觉得杨家这门婚事好。

但既然儿子这样劝,定是有自己的道理!

若是儿子不喜欢,自己再另外寻摸一门合适的婚事不就成了?

反正大闺女最近手艺见长,接了不少绣活儿,拿回家的钱也多了。

她一时也是舍不得人嫁出去的。

这些钱不是她哄骗的,可都是大闺女自己拿回来,叮嘱给小山子读书用的。

要是大闺女嫁出去了,这钱可就没有了!

原先怕自己对闺女婚事不积极,婆婆念叨,这才想着给她定下人家。

虽然有意杨家,但她也是想着,先把婚事定下来,成亲的话就再拖两年,等闺女十几二十再嫁过去也可以。

如今既然儿子觉得这婚事有问题,自己便作罢,另寻好人家就是了。

这样,家里家外也不会觉得自己对闺女的事不上心了!

余氏心里纠结的点儿终于松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