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从养猪开始最爱吃苕皮

第131章 立体种植

一号二号大棚换了钢架,安了自动卷膜器,一下子省了不少人工。

这番升级,不止是材质的革新,更是将人从重复繁重的体力活中解放出来,效率大增。

但大棚升级不止于此。

今年下半年,待夏收完毕,整个李家沟合作社范围内。

除了坟山山顶那片离河太远、取水不便的边角地暂时搁置外,几乎所有的土地都将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建成整齐划一的新式大棚。

届时,李家沟的户均大棚面积将达到三亩半。

在寻常人看来,这已是发展的极限,土地资源用尽,往后便是守着这份产业,维持现有的产出与收益。

然而王建安还有办法,他知道土地的潜力远未被榨干。

增加总收益的路径无非两条:一是提升单位面积产量,二是种植稀有品类。

而现阶段他将目光投向了立体种植。

若能成功,一亩大棚的空间利用率可抵两亩甚至三亩。

尤其适合栽种周期短、植株矮小的叶类蔬菜、草莓或是矮生豆类。

这无疑是突破土地瓶颈的一把钥匙。

说干就干,王建安先去后边湾转了一圈。

这片地现在可成了李家沟的宝地,专门用来堆肥沤粪。

合作社的猪场规模越来越大,猪粪多得是。

早就按王建安说的,挖了好几个大大的沤肥坑。

每次猪粪池清理过来的猪粪就和稻草、杂草秸秆一层粪一层草地堆起来,上面还盖着旧薄膜保温保湿,让它自己发热发酵。

这会儿天气热了,腐熟得快,靠近了还能感觉到里头冒热气。

一股子酸腐味儿,但不是很臭。

扒开外面一层,里头的粪肥黑黝黝,酥松松的,上面还有很多孔洞。

王建安用铁锹铲了点出来看,满意地点点头。

这沤了三个月的猪粪,彻底熟透了,正是做营养土的好材料。

看好了材料,王建安就去找王太平和王建平了。

“爸,大哥,这两个新的大棚,我准备换个种法,搞立体种植。”王建安掏出烟散给他们,直接说道。

“立体种植?啥子东西?”王建平点着烟问道,小学毕业的他甚至没有“立体”这个概念。

王太平则没有多问,显得淡然了许多,这两年对于二儿子时不时冒出来的新词他已经免疫了:没听过,也不懂,干就完事了。

王建安还是像以前那样解释道:“简单说,就是在棚里头像搭楼房一样,架上好几层架子,每一层都铺上土种菜。

同样大的一块地,凭空多出好几倍的种植面积。

我们就专门种小白菜、菠菜、香菜、小葱这些不长高的,或者试试种草莓。

这就叫立体种植。”

听完王建安的解释,王建平似乎明白了,随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架子用啥子搭?还是钢管?那东西太贵了。还有土怎么搞?高处的菜咋个浇水?”

他这两年跟着王建安,眼界和思路都开阔不少,一下便抓住了核心。

王建安笑了笑,对大哥的进步感到欣慰:大哥这两年也是进步了很多,这一下就问到了关键点。

“架子好办,还用竹子,我们这儿最不缺的就是竹子。

土的话我要配营养土,就跟育苗盘里面那个差不多,就稍微改一下配方,增加点粗砂,提升透气性。

浇水也好弄,就用滴灌的方式,再从肥料池子那儿分两根管道,接中间和上面。”

王建安暂时不打算费神研究更复杂的压力平衡系统,分层独立供水虽多用些管材,但简单可靠,适合当前条件。

时间还是太少了,要不然他非得去农机厂找老师傅研究研究看怎么把整个滴灌系统现代化。

现在这套系统需要时常扎孔,肥料容易造成堵塞。

国外的滴灌系统好是好,但成本高昂,动辄上万,目前用上还不现实。

听完王建安的解释,两人都没有再问什么,看来儿子(二弟)还是和以前一样,早就想好了方法。

这更像是“通知”的商量就此结束,三人带着砍刀、锯子开始砍竹子。

老房子后面的竹林前两年经历过大砍伐,不过现在已经长出新竹子了,也很粗壮。

这段时间村里其他人都在忙着收李家沟的最后一季粮食。

王建安是早就想好了要扩大大棚规模,去年冬天就没让父母和大哥种小麦和油菜。

三人一直忙活了好几天,板车来来回回拉了好几趟,一号大棚外面的空地上,堆起了一座小山似的竹竿。

接下来就是搭架子。

王建安先在大棚里面画线定位。

然后带着两人对照着点位挖立柱坑。

坑挖得很深,然后把削尖了根部的竹竿立进去,填土,再砸实。

立好了左右两排整齐的立柱,又在立柱半人高的地方,一人高的地方,还有接近棚顶的地方,分别用粗铁丝绑上横梁。

“建安,这层高够不?别到时候菜长起来顶了头。”王建平看着顶层和棚顶的距离担心的问道。

王建安解释道:“够了,种叶菜要不了那么高地方,一层有个四十公分左右的高度就足够它们长了。

主要是层与层之间得留出足够空隙,不然

骨架搭好了,就开始铺“楼板”。

把那些劈开成一片片的竹板,一根挨一根地铺在每一层的横梁上,中间留出一点点缝隙,方便透气和漏水。

然后用铁丝或者钉子固定住,防止滑动。

光是搭这个立体架子,三个人又忙活了八天。

完成之后一号大棚里面顿时又变了样。

一眼望去,层层叠叠的,空间一下子被利用起来了。

架子搭好的当天,农忙的乡亲也来看稀奇。

大家看着一排排的竹架,对于王建安说的立体种植啧啧称奇。

搞定了种植架,下一步就是最关键的配营养土了。

王建安早就把需要的材料和比例规划好了。

他让父亲和大哥后边湾拉了好几板车腐熟猪粪回来。

他自己则是去施镇买回来一大车的粗河沙,这还是去采沙场定制的,一般卖的都是修房子用的细沙。

最后还有就近挖回来的泥土。

材料备齐,王建安拿着铁锹先给父亲和大哥做起了示范。

“就按一百斤来算,好记。六十斤沤好的猪粪,三十斤粗沙子,十斤园土。差不多就行,不用非得拿秤称。”

说着他就用铁锹铲了六锹猪粪,堆成一堆。

又铲了三锹沙子,倒在猪粪堆上。

最后铲了一锹园土,盖在上面。

“就像这样,先把它们大概堆在一起。”王建安一边说,一边用铁锹把这些东西从底往上翻,搅拌均匀,让黑粪、黄沙、黄土充分混合在一起。

“光有这些还不行,还得加点料。”王建安又拿出来早就买好的过磷酸钙和硫酸钾肥料。

他找了个小碗当量杯:“每拌这么一大堆土,差不多加这么一碗过磷酸钙,半碗硫酸钾,撒上去,接着翻,拌匀它。”

随后他把过磷酸钙和硫酸钾颗粒均匀撒在混合土上,继续用铁锹翻搅,直到看不出明显的肥料颗粒。

“为啥要加这些?”王建平问道。

王建安解释道:“猪粪里头磷和钾不够,尤其是结果实的菜和根茎类的菜,最爱磷钾肥。

加点这个,菜才长得好,味道好,我们后续追肥也可以少点量。

这些土也得处理一下,我们这土是没病的,要是外面来的土,最好晒几天太阳消消毒,或者用开水烫一下,杀杀虫卵病菌。”

王太平和王建安一看就明白了,这活儿没啥技术含量,就是出力气搅拌。

空地上顿时忙碌起来。

三人各自选了一块区域,开始搅拌起来。

王建安时不时的盯着他们二人,看到谁拌得不匀了,就提醒一下。

“沙子没散开,再翻翻。”

“肥料撒得不均,那边再加点。”

又是几天过去了,拌好的营养土堆成了一个小丘,散发着泥土和腐殖质混合的特殊气味。

营养土准备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往立体种植架上铺土。

其他人家里的粮食也收完了,今天来了许多人到王建安的大棚处围观帮忙。

依然是王建安先示范,他先在每一层竹板铺的“楼板”上,铺上一层草垫子。

这是为了防止营养土从竹缝里漏下去,也能保水保温。

随后将营养铺到草垫子上面,大概铺了十五到二十公分厚,不能铺得太薄,不然不够菜长根。

铺平后又用手稍微压了几下,但也不能压太死,得保持疏松透气

就这样一个架子的营养土铺设完毕。

有了其他人的帮忙,很快就将整个大棚铺完。

大棚里面也变得不一样了,层层梯田似的,看着就让人欢喜。

土铺好了,王建安又带着人安装滴灌系统。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播种的时候了。

随着王建安家的大棚升级改造完成,整个李家沟开始迅速行动起来,投入到后边湾大棚的建设中。

首先是进行土地整合。

这片地势相对低洼,靠近山脚的土地将被统一规划成标准大棚区。

此前,周边杂草灌木已清理完毕,田埂也基本铲平。

王建安带着张泽安、张春城等人,扛着测量仪器,再次复核地块,插竹竿、拉麻绳。

将土地划分成一个个整齐划一的方格子,明确了每个大棚的位置和边界。

接下来的日子,合作社几乎所有劳动力都扑在了后边湾。

男人们负责主要的体力活:

挖高填低,进一步精细平整土地,确保每一块棚区都平坦规整;

妇女和小孩则负责清理散落的碎石,残根,捡出可能刺破薄膜的尖锐物。

现场吆喝声、铁锹锄头碰撞声此起彼伏,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土地平整好后,紧接着是修建基础设施。

王建科学规划了道路系统,设计了主干道和连接各棚区的支路。

宽度足够板车乃至小型货车通行,确保将来蔬菜运输、材料进出畅通无阻。

排水沟则依地势挖掘,相互联通,最终汇入低洼处事先挖好的沉淀池,避免雨季大棚区内涝。

与此同时,蓄水池工程也同步启动。

王建安相中了后边湾东侧一处地势较高、靠近山泉的坡地。

他带着几位经验丰富的泥瓦匠老师傅,规划修建三个直径约十米、深三米的大型圆形蓄水池。

一个用于储存引流而来的山泉水,另两个则容纳从大河抽灌上来的河水。

有了那三十万贷款支撑,李家沟如今“财大气粗”,抽水机、水泵等设备已列入采购计划。

蓄水池的修建是项大工程。

先要人工挖掘巨大的基坑,十几个壮劳力轮流下坑,一锹一锹将泥土运上来。

基坑成型后,用就地取材的石块砌筑池壁,水泥砂浆勾缝抹实,确保牢固防渗。

池底同样用水泥硬化抹平。

进水口预先埋设管道,连接将来从山上引下的竹管或抽水机塑料管,出水口则安装阀门,方便后续接入灌溉网络。

池子旁边还特意挖了一个小的沉淀池,让山泉水或河水先行在此沉淀泥沙杂质,再流入主蓄水池,最大限度保障灌溉用水清洁,防止堵塞滴灌孔眼。

整个蓄水池修建过程足足耗费了半个多月时间。

最后是大棚主体的搭建工作。

有了之前多年搭建竹架大棚的丰富经验,社员们操作起来驾轻就熟。

依旧采用成本低廉的竹结构,但王建安优化了连接方式。

使用了更多铁丝和简易金属卡扣,显著增强了整体稳固性,以应对可能的风雨天气。

薄膜则统一采购了新式的无滴膜,虽然单价较高,但透光性、保温性和耐用性更好,长远看反而经济。

得益于后边湾整体地势经过平整和抬升,形成了自然坡度。

王建安把自己大棚那套重力自流的滴灌系统也照搬了过来。

主供水管道从高位蓄水池接出,埋设于地下。

分支管道通向每一个大棚,最终通过细密的滴灌带将水和养分直接输送到每一株作物的根部。

王建安现场指导大家如何精确打孔、如何利用阀门调控各区域水压,确保灌溉均匀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