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镇子湾修大棚
吃过早饭,王建安叮嘱父母和大哥照顾好大棚便带着尹祥平出门了。
王建安背着大包小包的东西,都是王刚的衣服。
这次过去修大棚得待好几天,尹祥平也刚好带着儿子回娘家住几天。
到达尹祥平娘家时,院子里已经聚了十来个人,见王建安三人到来,他们连忙迎上来。
侯桂芳问道:“建安你们来了,吃过饭没有?锅里还有粥。”
王建安:“妈,我们吃过了,人都齐了吗?”
尹祥辉凑过来回答道:“都到齐了,一共十户。除了我们尹家,就还有对面的朱家两兄弟愿意跟着干。”
“二叔。”王建安掏出烟散了一圈。
尹祥辉接过烟问道:“建安,我们就这么点地方,要怎么搞?”
王建安笑了笑:“地方是不大,但搞好了,一样赚钱,走,先去看看地。”
一行人出了院子,往湾底走去。
镇子湾确实像王建安之前说的,像个撮箕,三面环山,只有湾底这一片相对平整些。
但也是大大小小的梯田,最大的也不过半亩一块,还被田坎分割着。
尹家几户人的水田正好挨在一起,在湾底靠近山脚的位置,加起来大概有两亩七八分的样子。
另外在山坡上还有几亩旱地,这里倒是整齐,不过离水源有一点点远。
“建安,你看,就这点地,还东一块西一块的。”尹慕云叹了口气,用脚踢了踢田坎上的石头。
王建安没说话,拿出皮尺和卷尺,开始丈量。
他从这块田走到那块田,爬上爬下,不时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又抬头看看四周的山势和远处的河流。
所有人都跟在他后面,心里七上八下的。
量了好一会儿,王建安才停下笔,指着这几块水田说:“水田连成片的有两亩半多点,坡度不算太大。
我的想法是,就把大棚集中建在这片水田上。
先把这几块田之间的田坎挖掉,平整成一大块地。
虽然投入点人工,但以后管理起来方便,值。”
他又指了指山坡上那几块旱地:“那一片坡地,也可以用起来修几个大棚,在上面修个蓄水池。”
尹祥辉接口道:“平整土地倒是不难,我们自己就能干,就是这水源,建安,你上次说的……”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大家都眼巴巴地看着王建安。
王建成走到田埂高处,手指着对面那座陡峭的山坡:“水源得从那儿来。
对面山腰上是不是有个废弃的小蓄水坑?以前大队挖的。”
“对,是有个老坑,不过都快塌完了,也没多少水。”尹祥辉说道。
王建安说道:“没得关系,那个地方位置好,可以就将就用它。
我们把它重新挖大、挖深,砌上石头,抹上水泥,做成一个正式的蓄水池。
水源嘛,我看过了,山背后有条小水沟,常年有细水流下来,只是没利用起来。
可以弄点塑料管子,从山沟那里把水引到蓄水池里存起来。
平时细水长流,攒够一池子水,就够大棚用一阵子了。
另外还可以在底下大棚那边打几口井,井水配合着山水,差不多够用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蓄水池修好后,从池子底部接一根主水管下来,塑料的就行,埋在地里,一直通到我们这大棚旁边。
在大棚这边地势高的地方,再修个小一点的调剂池。
主水管的水先放到调剂池里沉淀一下,然后用小水管接到每个大棚里,直接滴灌或者沟灌都行。
这样水就从高处自己流下来了,不用人挑,也不用抽水机。”
王建安一边说,一边在本子上画着简单的示意图。
尹家三人围看着,虽然有些细节还不太明白,但大概的意思懂了,就是利用高低落差,把山上的水引下来存住,再自动流进大棚。
“这法子能行?”朱家老大朱卫东有些迟疑,他没去看过王建安的大棚,不知道滴灌系统,而且这听起来工程不小。
王建安点了点头:“那肯定得行撒。就是挖池子、砌石头、埋管子要花些力气。
但这是根本,一次性弄好了,往后年年受益。
不然光靠挑水,累死人也供不上大棚的消耗。”
尹祥辉同意道:“建安说得对,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就按建安说的办!”
尹慕云也点了点头:“建安那边早就搞过这些东西了,听他的准没错。”
朱卫东见尹家父子都拍了板,也下了决心:“好,我们也干,力气我们有得是!”
大方向定了,王建安心里也有了底。
他拿出烟又散了一圈,自己也点上一根,然后说道:“既然定了,我们就分个工,抓紧时间弄。
平整土地的事,爸,你和二叔、四哥他们协调人手,尽快把这几块田平整出来,该挖的田坎挖掉,该填的坑洼填平。
要求也不高,大概整平就行,稍微有点坡度也不要紧,不影响搭棚。”
“这个没问题,我们三家劳力够。”尹慕云应承下来。
“修水池和引水的事,比较复杂,我这几天就留在这边,带着你们弄。”王建安继续说,“二哥,你得去镇上或者县里跑一趟,买材料。”
他拿出早就开好的单子递给尹祥辉:“主要是买点水泥,河沙和水管回来,石子那边山上应该能找到合适的,就近取,省点钱。
砌池子的石头也好办,山上多的是,安排人挑下来就行。”
至于其他的薄膜、铁丝这些搭大棚用的,尹彬早就买回来了,只有这个蓄水池的材料需要现买。
尹祥辉接过单子,仔细看了看,点点头,回到家便去开着他的拖拉机往镇上开去。
随后尹慕云带着几十号人,开始热火朝天地平整土地来。
锄头、铁锹、耙子齐上阵,挖田坎的挖田坎,填土的填土,吆喝声、说笑声在山谷间回荡。
湾里其他人家不少都跑来看热闹,指指点点,有说风凉话的,也有好奇打听的。
“祥云啊,你们真搞大棚啊?”一个瘦高个蹲在地头,“听说投了不少钱?”
尹祥云头都没抬:“没多少,试试看。”
瘦高个笑了:“城里人说的你们就信?这大棚菜是那么好种的?”
旁边一个矮胖子接话:“就是,还不如种点小麦实在,投这么多钱,到时候血本无归,哭都来不及。”
朱卫东听不下去了:“我们愿意试试,亏了赚了都是自己的事。”
瘦高个站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土:“行,你们试吧,等明年这时候,看你们能种出个啥子东西来。”
说完溜溜达达走了,尹祥云脸色不太好看。
王建安好奇的看着他们,怎么他们一副没有听说过自己大棚赚钱的样子。
心里暗暗嘀咕,看来自己赚得还不够多,都还没到人尽皆知的地步。
王建安拍拍尹祥云的肩膀:“四哥,别往心里去,等你们种出反季节蔬菜,卖上好价钱,他们就该眼红了。”
尹祥云立刻露出笑容:“嗯,我故意的,能不能赚钱我们还不晓得嘛?他们现在越幸灾乐祸,二天就越后悔。
我都等不及想看他们的嘴脸了。”
王建安深深的看了四哥一眼,没想到他也有这么“腹黑”的一面。
另一边,王建安则带着岳父找来的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上了对面山坡。
他指挥着大家先把那个废弃的蓄水坑清理扩大。
小伙子们挥着镐头铁锹,汗流浃背,把坑里的淤泥杂物清出来,再把坑往深、往宽里挖。
王建安也没闲着,拿着工具在一旁测量规划,确定池子的深度和坡度。
挖出来的土石就用箩筐挑到一边。
清理完旧坑,又开始挖引水渠的路线。
王建安拿着竹竿做标记,从山沟水源处开始,一路规划到蓄水池的位置,尽量选择坡度平缓、线路短直的路线。
小伙子们就沿着标记开挖浅沟,用来埋设引水的竹管或塑料管。
水源处的水不大,只是石缝里渗出的涓涓细流。
王建安让人在水源下方用石头垒了个小水洼,先把水聚起来,再埋管引走。
中午,尹祥平和几个嫂子提着篮子送来了饭菜。
大家就坐在山坡上吃饭,土豆烧肥肉、炒青菜,还有管够的米饭。
干活累了,吃起来格外香。
吃完饭歇一会儿,接着干。
下午,尹彬开着拖拉机,把买来的水泥、沙石、水管等材料拉到了山脚下。
他又招呼人把材料一点点搬到山腰的工地。
王建安检查了水管和接头,型号数量都对,质量也还行。
他看着小伙子们把一根根塑料管连接起来,埋进挖好的浅沟里,从水源处一直铺到蓄水池基坑。
接口处都用胶水粘牢实,防止漏水。
水源管道修好,王建安又指挥着大家开始修蓄水池。
这就没什么技术含量了,大家都会。
先把基坑底部夯实,铺上一层碎石垫底,然后开始用石头砌池壁。
拌水泥砂浆到是个技术活,王建安大致说了下水和水泥、沙子的比例,让有经验的老师傅负责。
砌墙的石头要选平整点的,大小搭配着用,缝隙用砂浆填满、灌实。
池壁砌得差不多高时,王建安让人把进水口的水管固定好位置,用砂浆牢牢封住周边。
池底用水泥砂浆抹平,尽量光滑,方便以后清洗。
池壁内侧也要抹上一层水泥砂浆,防止渗漏。
抹水泥这活要细致,得一遍遍压实抹光。
王建安不时上手检查一下,叮嘱哪里需要再补一下,哪里要抹平点。
同时,山下平整土地的工作也接近尾声。
几块小田变成了一大块略显凹凸但整体平整的土地,看着就宽敞多了。
尹慕云拿着锄头这里刨刨那里平平,脸上露出了笑容。
很快蓄水池的主体工程完工了,就等水泥慢慢凝固养护。
王建安又带着人开始弄大棚这边的调剂池。
这个池子小很多,就在平整好的土地旁边找了个地势稍高的地方挖坑砌筑,做法和大蓄水池一样,也留了进水口和出水口。
接着,开始铺设水管网络。
从山上的大蓄水池接出主水管,埋设地下,引到山下调剂池。
再从调剂池接出更细的塑料管,像蜘蛛网一样,预先铺设在平整好的土地里,规划好每个大棚的灌溉区域。
水管出口处都暂时用东西堵住。
山上的灌溉系统弄得差不多了,王建安又开始指挥大家挖井。
他在沟下一块区域画了个直径一米的圆,几个青壮劳力轮流挖土。
挖到两米深时,土开始变得湿润。
“见湿土了!”井下的朱卫东喊道。
王建安让人用绳子把土筐拉上来:“继续挖,小心点。”
挖到五米深时,井壁开始渗水。
又挖了一米,水已经漫到小腿了。
朱卫东不得不爬上来。
“出水了,真的出水了!”井边的人都围过来看。
王建安让人用水桶提了几桶上来,一片浑浊。
尹祥辉激动地握着王建安的手:“建安,你真是神了,怎么就知道这儿有水?”
王建安笑笑:“观察地形就能看出来,这儿是低洼处,地下水流到这儿被挡住,形成蓄水层。”
其实这都是他前世记忆的功劳,但这话不能说,所以他胡乱编了一通,反正他们也不知道。
接下来几天,王建安带着大家挖地基,搭大棚。
一个星期过去了,十二个基地按照王建安的指挥全部挖好了。
每个大棚只有几分地的大小,比李家沟的大棚小多了。
然后就是立竹竿、绑铁丝、盖薄膜。
这套流程王建安和李家沟的人已经熟练得不能再熟练了。
他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要领:“竹竿要深插,绑结实,不然风一吹就倒。”
“薄膜要拉紧,四周用泥巴压死,不能漏风。”
镇子湾的这几个人学得也认真,都是干农活的好手,手脚麻利,很快就掌握了技巧。
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插竹竿,有的绑横梁,有的盖薄膜,进度很快。
尹祥平和几个妇女也没闲着,忙着给大家做饭送水,打下手。
几天功夫,十二个崭新的蔬菜大棚就在镇子湾的湾底立了起来。
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格外显眼。
看着这片大棚,尹慕云激动地手都有些抖,一个劲地对王建安说:“建安,辛苦了,辛苦了,这回真是多亏了你!”
王建安摆摆手:“爸,一家人不说这些。大棚是搭起来了,往后怎么种好,还得靠你们自己精心管理。”
“放心,我们肯定当自己孩子一样伺候这些大棚!”尹祥云大声保证道。
这一切做好,山上的蓄水池也可以使用了。
王建安让尹祥辉打开水源处的临时阀门。
清澈的山泉水顺着塑料管,哗哗地流进山腰新修的大蓄水池里。
虽然水流不大,但看着水池里的水一点点涨起来,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
水源问题解决,最大的心病去了。
晚上,尹家摆了酒席,感谢王建安,也庆祝大棚落成。
几杯酒下肚,尹慕云看着王建安,郑重地说:“建安,借小彬的那笔钱,我们一定尽快还上。”
王建安点点头:“爸,不急。先把菜种好,卖出去,有了收成再说。
后面育苗、施肥、防病,有啥问题,随时来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