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发现好东西了

“咦,苹果,番茄,草莓,葡萄……天,土豆和红薯!”宝珠惊呼出声。

水果什么的,宝珠如今倒不是特别稀罕了,可后面这两种,对于当下的大允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啊!

在这个时代,她看到了高粱,大豆,小麦,苞米,粟米,水稻这些,甚至连各种豆类也不少,但却唯独没有见过土豆和红薯。

如今有了这两样,还愁粮食不够吗?

根本就吃不完好吗?

而且这两样东西都是不怎么挑地的物种,不仅南阳能种,以后其他地方也可以。

尤其是红薯,这玩意儿搁哪儿都能活,亩产高的甚至可以达到万斤,且全株可食用,即便藤叶老了,到时候还能喂牲畜。

到时候不仅粮食管够,肉类或许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短缺了。

想到这些,宝珠一脸兴奋道:“仙仙,快,把这些都拿去种上!”

袋子里面的装的并不多,土豆和红薯也就几个,那些水果种子更是只有一小戳。

不过在空间里,哪怕只有一粒种子,一根枝丫,也能很快种出一大片来。

仙仙接过袋子,点了点头,随即问道:“苏苏,这些都是粮食吗?”

这些东西她也不知道主人什么时候收集的,但那时候主人热衷修炼、寻宝和炼药,空间里种植的基本都是灵植灵果,别的就没有了。

宝珠这会儿心情极好,便将袋子里面的东西一一给仙仙普及了。

听到土豆和红薯能作为粮食,仙仙的眼睛也亮了。

主人需要积攒功德,若是这两种粮食真如主人说的那般高产,那无疑是泼天的大功德啊!

它和雪球一开始是打算让主人通过救病治人来积攒功德的,但如今大允的处境,有了这些粮食,所得功德必然会比救病治人多的多。

“好,等那些低级灵植成熟了,我立刻把土豆和红薯都种上!”

务必要以最快的速度囤积出足够的量。

宝珠点点头。

可想了想又补充道:“也不用种太多,一样有个千百斤就可以了。”

太多了她也不好拿出去。

看来她得和爹爹商量一下,届时恐怕还得进山一趟。

“对了,其他的也种上一点点就行了。”

如今空间这地不多,家里吃用也不缺,她还是多攒些药材灵植什么的,万一什么时候要用了,东西不足反倒麻烦。

宝珠在空间里待了许久,直到她娘摇着她的肩膀喊她吃饭。

堂屋里依旧摆开两桌。

因为夙晏的到来,午饭很是丰盛。

不过林永昌他们不在,主桌上并未坐满。

林老太带着儿媳和孙子孙女坐在另一桌,另外还给那些护卫、暗卫单独准备了两桌饭菜。

主桌上,因为下午还有事要做,加上夙晏还是个孩子,大家就以茶代酒边吃边聊。

交谈中,大家也得知了,和夙晏一起来的那位叫福喜,是王府的一位管事。

宝珠从他说话的声音判断出,这人十有八九是个公公。

能被派来跟在夙晏身边,显然是夙禹的心腹。

福管事话不多,基本上都是夙晏在和林永顺交谈。

一顿饭倒也吃得宾主尽欢。

饭后,趁着大家伙喝消食茶的间隙,村长告辞去村里通知大伙儿了。

其他人则坐在一块儿闲聊。

夙晏也将他知晓的关于永兴他们目前的一些情况告知了林家人。

据他所说,林永兴去军营不久,就被任命为小旗了,而他旗下士兵正是云月村的人。

宝珠心里明白,这里面恐怕少不了夙禹或者夙晏的原因。

毕竟按常理来讲,为了防止籍贯抱团,确保军队的统一性和集中控制权,这样的情况是不太被允许的。

不过不管是他们父子俩谁帮的,她林宝珠都记了这份情。

有了先前逃难的经历,云月村的人本身就有了一定的默契,若是将他们分散开来,反倒不那么好。

况且,她交给二叔的那些东西,外人可能不一定那么容易接受,但云月村的人就不一样了。

毫不夸张的说,林永兴说往东,他们绝对不会往西。

“晏哥哥,二叔是不是很久都不会回来了?”宝珠跑到夙晏面前奶声奶气的问道。

林家其他人闻言,也纷纷看了过来。

夙晏摸了摸她的小揪揪,柔声道:“若是没有特殊情况,林二叔他们短时间应该不会回来的。”

除非他们通过考核,接受了什么任务,又刚巧在凤阳县或者凤阳县周边,兴许能跟上峰请示回来看一眼。

宝珠垂下头,闷闷的哦了一声。

林家其他人虽然没什么变化,但眼中的失落也是肉眼可见。

夙晏见此有些心软,忍不住补充了一句:“不过,等冬日了,家里可以借送衣物的由头前去探望他们。”

可事实上,夙禹从不苛待将士,南阳郡的那些将士吃穿住行在整个大允军队算是最好的。

而且这边的冬天,说实话,府城周边可能会有些湿冷,但军营那边,冬日里光膀子的大有人在。

而所谓的探亲,那也是非常麻烦的,基本是东西被层层检查后可以进去,人嘛……远远看上一眼就行了。

不过若是林家人想去,他不介意给他们开个方便之门,相信父亲也会同意的。

毕竟那些规矩是为了防止细作传递消息的。

林家之前能在那种时候还想着给父亲送药,最后更是将他们父子都给治好了,若是这样的人还被怀疑是细作,那这世上只怕没好人了。

“真的吗?”宝珠闻言立刻抬头确认道。

夙晏笑着点点头,“当然,小七想去吗?”

“想!”宝珠毫不犹豫的回道。

她当然想去了,除了想去看看二叔,她还想见识见识古代的军营是怎样的。

夙晏本想说想去有机会带她去,可考虑到这丫头还不足两岁,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作为镇南王世子,以往他身子不好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也会跟着父亲去军营里看看,更何况现在他已经大好了。

林永兴他们如今所在的军营位于南阳郡最南部,属于大允的边境,距离凤阳县约莫两三百里地。

因为那边靠海,将士们不仅要学习陆战技巧,还要在海上练习。

这对于南阳本地的将士还好,像林永兴他们这些北边过来的,就有些难过了。

这次征募的新兵中,有半数人都是北边过来的。其中有如林永兴他们一样是自愿的,有些却是被逼无奈。

毕竟从北到南,像云月村这样越逃越富的几乎可以说没有。

早期逃过来的普通百姓,到了南阳郡身上的财物大多所剩无多,更甚至有的已经身无分文。

若非官府救济,他们这半年恐怕只能靠吃野菜度日。

征兵令下来之后,不少原住民不舍得自家孩子去,就有人出钱出粮请人代役。

这就导致了,原本应该应该南阳人居多的新兵变成了半数都是北方人。

这些人陆战训练倒是没的说,毕竟北边的男人大多魁梧有力。

只是到了这海上训练……那就有点不忍直视了。

不少人上船没多久就吐的昏天黑地的,场面混乱不已。军医们也因此忙的脚不沾地。

不过,这一切似乎都和云月村的人无关,这群人不仅陆地练习适应良好,水上练习虽然笨拙了些,但也每天都在进步。

林永兴之所以会这么快升小旗,其中有一点就是他们在海上训练时,他不仅没拖后腿,而且进步神速,轮到两两比拼的时候,他一路高歌,接连撂倒数十名老兵。

在新兵营风头一时无两。

刚好副帅袁将军,因为同时得了夙禹父子的来信,一直有派人观察他们。

得了亲卫的回禀,袁将军免不得亲自去看了看。结果毫无疑问,林永兴就这么直接升官了。

虽然只是个小旗,但在新兵里那也是很有排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