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请为华兴做主

清晨的蜀都尚在薄雾中沉睡,一阵粗粝的轰鸣声便由远及近,如同沉郁的春雷,碾过空旷的街道。

最先抵达的是距离最近的队伍。

几辆拖拉机组成的车队宛如一条坚韧的铁龙,缓缓驶入城区。

每辆车斗里都挤满了人——面色是被山风和日头浸染的黝黑,粗布衣裳还沾着田间的泥土。

为了及时赶到,他们已在颠簸的土路上行进了一整夜。

那一张张脸上写满疲惫,但一双双眼睛却异常明亮,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粗糙有力的大手紧紧抓着冰冷的车栏,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仿佛握着的不是栏杆,而是必须要捍卫的信念。

他们一路打听着华兴的地址,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向早起开店的店主、扫街的环卫工人询问。

终于,拖拉机在华兴蜀都分公司前的广场上陆续熄火。

人们沉默地跳下车斗,自发地列队站好。

没有人指挥,没有人喧哗,只有脚步踏在青石板上的沙沙声。

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占据着广场的一角,像山岩般沉默而坚定。

晨光渐渐洒在广场上,照亮了他们饱经风霜的脸庞。

有人紧了紧身上的旧棉袄,有人摸了摸怀里揣着的干粮,

但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同一个方向——华兴蜀都分公司那栋小楼。

他们不远百里而来,不是为了讨要什么,只是为了证明什么。

这份沉默的集结,比任何呐喊都更有力量。

晨光渐亮,街上的行人多了起来。

匆匆上班的市民好奇地打量着这群特殊的"访客",黝黑的脸上刻着风霜,粗布衣裳上还沾着山间的露水。

有人低声议论:"是哪个工地来讨薪的吧?"

"看着像远郊的农民,怕是又遇上什么难处了。"

谁也不知道,这看似寻常的一幕,实则是一场山呼海啸的前奏。

于此同时蜀都火车站的月台上,两股人潮正在这里历史性地汇合。

从乌蒙山方向驶来的绿皮火车刚刚停稳,赵大山就带着乡亲们涌出车厢。

几乎在同一时刻,从另一站台,大凉山的乡亲们也到了——他们穿着鲜明的彝族传统服饰,在人群中格外醒目。

“大山叔!”

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

赵大山回头,看见阿呷的父亲正带着大凉山的乡亲大步走来,两位带头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就知道你们一定会来!”赵大山声音哽咽。

“这样的大事,我们凉山儿女怎能缺席?”

阿呷的父亲环视着汇聚的两地乡亲,“走,咱们一起去华兴!”

而在华兴蜀都分公司广场前的人越来越多。

数辆包下的长途客车缓缓停靠在附近。

车门开启,率先跃入眼帘的是孩子们高高举起的横幅——用作业本纸张拼接而成,墨迹还带着山间的质朴:

“清河乡华兴希望小学全体师生,支持华兴!”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秀水村全体村民”

更多的乡亲坐着农用三轮赶来,车斗里堆着简单的行囊。

最让人动容的是那些徒步跋涉的老人,他们背着干粮走了几天几夜,布鞋上还沾着山间的泥土,裤腿被露水打湿,却依然挺直脊梁,沉默而坚定地汇聚到广场。

当赵大山和阿呷的父亲带领着两地乡亲赶到广场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震撼:

拖拉机的铁龙、客车上涌下的人流、三轮车旁的喧哗,以及那些默默站立、如同山岩般的老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群,正如同百川归海,无声却有力地汇聚于此。

随着人群越来越多。

涌动的人群很快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

市交警支队全员出动,在周边道路紧急疏导。

当吴省长接到紧急汇报时,这位见惯风浪的封疆大吏也为之动容:

“上万人自发聚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务必确保群众安全,绝不能发生任何意外!”

他立即致电李市长,电话那端传来李广达的声音:

“省长,我正在赶往现场。请您放心,我一定妥善处置!”

“务必安抚好群众情绪,”吴省长语气凝重,“我随后就到。”

就在人潮不断向华兴指挥部门前汇聚之时,因彻夜商讨对策直到天明的周航与刘振华,才刚刚陷入疲惫的浅眠。

“周总,刘总,快醒醒!外面……外面来了好多人!”

工作人员急促的声音将他们唤醒。

周航揉着酸胀的额角,踱到窗前。

目光不经意地向下一瞥,惺忪的睡眼却在瞬间骤然清醒。

窗外,黑压压的人群已无声地占据了整个广场。

他们身着粗布衣裳,绵延的队列从街道尽头一直排到大楼脚下。

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无声的坚持。

而远处,仍有身影在不断汇入这片沉默的人海。

“这……这是……”

周航的声音卡在喉咙里。

刘振华默默站到他身旁。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那些用作业本拼成的标语,扫过沾着泥土的布鞋,

扫过那些被山风雕刻过的熟悉面孔——那位曾为他献上哈达的藏族阿妈,

那个在希望小学操场上纠正他舞步的彝族男孩,那些曾紧握他的手连声道谢的乡亲……

视线渐渐模糊。

一颗滚烫的泪珠毫无征兆地滑落,

紧接着是第二颗、第三颗。

他没有擦拭,任由这些灼热的液体划过脸颊,滴落在窗台上。

这些他从来没想过的回报,这些他始终认为只是尽己所能的付出,此刻却化作了眼前这片沉默而坚定的人海,成为了他最坚实的盾牌。

就在刘振华热泪盈眶之际,李市长的车队终于抵达了现场外围。

他在工作人员的护卫下试图靠近人群中心,但密集的人墙让他们步履维艰。

工作人员不得不在前面不断重复:“请大家让一让,市长来了,让市长进去了解一下情况。”

人群在惊疑和张望中,如同潮水般缓缓裂开一道缝隙。

李市长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喇叭,沿着这条狭小的通道,径直走向人群最密集的前方。

“乡亲们!我是李广达,蜀都市的市长。大家辛苦了!”

他的声音透过喇叭传出,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沉稳力量,原本有些骚动的人群渐渐安静下来。

“大家到这里来,是有什么诉求要和政府说?

不要急,一个一个说,我就在这里听着。”

人群出现了一阵短暂的沉默和互相张望,似乎在这位气度沉稳的“大官”面前有些拘谨。

这时,赵大山从人群中走了出来。

这位乌蒙山的汉子没有丝毫畏缩,他接过工作人员的喇叭,转身面向黑压压的人群,又回头看向李市长,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却清晰地传遍全场:

“李市长,我们不要钱,不要物,更不是来闹事的!”

他高高举起那份皱巴巴的报纸,手臂因用力而微微颤抖:

“我们今天来这里,只有一个请求——”

他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喊出:

“请政府为华兴做主!

为刘总这样的好人做主!

不能让好人受委屈,不能让好人寒心啊!”

这一声呐喊,如同点燃了沉默的火山。

刹那间,人群积蓄的情感轰然爆发:

“对!为华兴做主!”

“刘总是好人!”

“不许污蔑华兴!”

无数的声音汇聚成震耳欲聋的声浪,那些质朴的脸上写满了坚定。

几位彝族老人走上前来,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汉语反复说着:“请为华兴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