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空院子,收购站开张

宋晓峰自己手头也有些钱,这些年的存款加起来也不少。

这段时间他也一直寻摸着合适的投资项目,前些日子在城郊看到个合适的院子,已经跟房东谈的差不多了。

院子虽然破,围墙都倒了不少,可占地面积却是不小,差不多有小一亩地呢!

房子一共就两间,加起来也就四十来平。

不过宋晓峰看中的就是地皮,房子对他来说反倒是次要的!

来来回回的,他跟房主谈了好几回了,价格也都已经谈拢了!今天就准备把手续给办下来,彻底把那个院子改到自己的名下来。

两人相约一起去了房管所,把手续给办了,宋晓峰当场就把钱给结清了。

不过,这下他的手头也是真的没什么存款了。

下午,宋晓峰带着林文静出了东城,去了自己新购置的院子。

跟着宋晓峰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那个所谓的“院子”,林文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围墙塌了大半,残垣断壁间长满了枯黄的杂草,比人还高。

院子中央倒是有片空地,但也坑坑洼洼,堆着不知名的碎砖烂瓦。

那两间低矮的破房子,墙皮剥落,门窗歪斜,屋顶的瓦片缺了不少,看着一阵大风就能吹倒。

林文静站在原地,环视一圈,心都凉了半截。

她猛地转过头,看向身旁的宋晓峰,声音因为难以置信而有些发颤:“晓峰……你,你说你把咱们家所有的存款……都,都用来买这个了?”

她指着眼前的破败景象,眼圈瞬间就红了:“这……这能叫院子吗?这比咱们乡下老家的柴房还不如啊!那么多钱,就买了这么个……这么个地方?”

她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眼前的荒凉,只觉得血汗钱打了水漂,心里堵得难受。

宋晓峰一看媳妇这反应,心里早有预料,赶忙上前一步,脸上堆起讨好的笑,伸手想去拉林文静的手,却被她一把甩开。

“文静,文静你别急,听我说嘛!”宋晓峰也不恼,耐着性子解释,语气带着一种试图说服的急切,“你光看房子了,这屋子确实不值钱,破得很!”

他伸手指着这一大片地,划拉了一个大圈:“可你看这地界儿,你好好看看!这地方多大?差不多有一亩呢!咱城里那个小院,连这三分之一都没有!值钱的不是上头这几间破砖烂瓦,是这地皮,是这块地!”

林文静顺着他的手指看去,满眼还是荒草和废墟,完全无法理解:“地皮?这荒郊野外的地皮能值什么钱?都出了城了,谁愿意来这儿啊?咱们家底都掏空了,就为这么一块没用的地?

”她越想越觉得委屈,声音里带上了哭腔,“以后孩子上学、家里有个急用可怎么办啊?”

看着妻子又急又气的模样,宋晓峰心里有些话翻滚着,却没法说出口。

他难道能告诉她,用不了多少年,城市会疯狂扩张,这片如今看似偏僻的城郊会成为新的繁华地带?

难道能告诉她,就这么一小亩地,未来其价值会翻上百倍千倍,足够他们一家子从此衣食无忧,甚至能让子孙后代都沾光?

这些来自于超越这个时代眼光的判断,他无法宣之于口。

他只能换一种方式,用她能稍微理解的角度去安抚。

“文静,你信我一次。”宋晓峰收起笑容,表情变得认真而郑重,“我看中的就是它的潜力。现在看着是偏,可保不齐过几年政策变了,发展就到这儿了呢?

到时候这地可就不是现在这个价了!咱们这叫投资,是给以后铺路。钱是花了,可咱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产业,是根!”

他顿了顿,看着妻子将信将疑的眼神,继续道:“至于日子,你别担心。咱俩现在工资都不低,家里的开销还是不打紧的。苦也就是苦一时,等过段时间,咱们就真的踏实了。”

林文静看着丈夫坚定的眼神,又回头看了看那片院子,心里的怨气稍稍平息了一些。

她不懂什么投资、什么潜力,但她知道宋晓峰不是个胡来的人,他既然这么笃定,或许……真的有他的道理吧。

她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这也是出于她对宋晓峰的信任。

宋晓峰拿下这块地,当然不会什么都不干!

他现在虽说还没想好做什么,可也不会就这么让地方空在那。

等这院子周围稍微发展起来一点,他就准备把这里改造一下。

哪怕现在这情况,也可以找几个人开个废品收购站起来。只要把院墙和那两间屋子收拾一下就行。

宋晓峰是个说干就干的性子。

没过几天,他就通过关系找了附近村里两个手艺还不错的泥瓦匠,又雇了几个临时小工,开始收拾那个破院子。

工钱是省不了的,但宋晓峰有他的算计。

他领着工头在院里转了一圈,指着那些倒塌的围墙和散落各处的碎砖烂瓦:“师傅,您看,这些旧砖、旧料,能用的咱们尽量都用上。

围墙不用砌得多漂亮,齐整、牢固就行。那两间屋子,屋顶的瓦补一补,墙缝抹严实,门窗修到能开关、能锁,不漏风不漏雨就成。”

工头是实在人,看了看现场,掂量了一下那些旧料,点了点头:“东家,您这么打算,工钱是能省下不少。

这些砖清出来,垒院墙是够的,就是费点功夫。屋子也就是个修补的活儿,材料费花不了几个。”

果然,清理、归拢那些旧砖旧瓦就花了两天功夫。随后,新的院墙就沿着旧地基,用那些清理出来的、还算完整的青砖一砖一砖地垒了起来。

虽然新旧砖混杂,颜色深浅不一,看起来颇有些“沧桑”,但终究是有了个完整的圈子,把那一亩地给围了起来,看着像那么回事了。

屋顶缺了的瓦片用新瓦补上,墙壁裂缝用泥灰抹平,歪斜的门窗也被重新修整、安牢。虽然依旧简陋,但至少不再是一副随时要倒塌的惨状。

工程不大,加上主要用的都是现成的旧料,没几天就完工了。结工钱的时候,宋晓峰心里踏实了不少,花费比他预想的还要少一些。

宋晓峰看着干净整洁的院子,心里也开始盘算起来。地方收拾出来了,接下来,是该好好规划规划,让这块地真正“活”起来了。

开个废品收购站,或许就是个不错的开始。

宋晓峰的堂哥,宋晓东就在轧钢厂的保卫科工作,现在也是个副科长了。

不过他儿子宋卫军去年也没考上大学,现在家里也在为他工作的事犯愁呢。

宋晓峰了解自己这个侄子的为人,想着开个废品站也缺人手,准备问他愿不愿意先干着。

他还打算把自己父母都接到城里来,这个废品站要是能开起来,那肯定需要人在这看着。

自己轧钢厂的工作没法扔,只能打起父母的主意来了。

院子拾掇利索了,宋晓峰没多耽搁,找了个周末就回了趟老家。

他没直接说买地花光了积蓄,只说是和朋友合伙盘下个地方,想做点收废品的营生,但自己和文静都得上班,实在盯不过来。

饭桌上,宋晓峰给父亲宋长贵斟上酒,把事情细细说了:“爸,妈,地方都收拾好了,就在城边,院子挺大。

这活儿不累,就是得有人常在那儿盯着,过过秤,记记账。

我跟文静实在是抽不开身,就想着……能不能请您二老出山,帮我们照应照应?”

母亲秦秀莲一听,眉头就皱了起来,手里纳鞋底的针都慢了下来:“收废品?这……这活儿又脏又乱的,能成吗?再说,我们这老胳膊老腿的,进城能帮上啥忙?别给你添乱就行。”

宋长贵吧嗒了一口旱烟,没立刻说话,浑浊的眼睛看着儿子。

他知道自己这儿子从小就有主意,念书好,是村里少有的中专生,现在在城里大厂当干部,见识肯定比他们老两口强。

过了一会儿,宋长贵把烟袋锅子在鞋底上磕了磕,对老伴儿说道:“老婆子,孩子既然张了这个口,肯定是琢磨好了的。

晓峰是干部,是中专生,他比咱俩这睁眼瞎见识广。他让咱们去,自然有他的道理。

咱俩就别东想西想了,能帮孩子一把是一把。城里总比咱这土坷垃地里刨食强。”

秦秀莲见老头子发了话,又看看儿子殷切的眼神,心里的顾虑消了大半,叹了口气:“行吧,你们爷俩都觉得行,那我就去。反正我在家也就是种种地,喂喂鸡,在哪都是一样的干。不过你得先教教我们,不然咱俩可没底。”

说服了父母,宋晓峰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没过几天,他就帮着父母把老家稍微安顿了一下,接着老两口便带着简单的行李,跟着儿子进了四九城,暂时先在宋晓峰那个小院里住下了。

安顿好父母,宋晓峰又马不停蹄地去找了堂哥宋晓东。

在轧钢厂保卫科副科长宋晓东家里,宋晓峰直接把来意说明了。

“哥,嫂子,卫军工作的事有着落了吗?”

宋晓东媳妇一听这话,就愁容满面地摇头:“哪有那么容易?好的单位进不去,差的他又看不上,天天在家闲着,都快成街溜子了!”

宋晓峰点点头:“我这边倒是有个活儿,不知道卫军愿不愿意干。”

他把自己在城郊弄了个院子,准备开废品收购站的事说了,“刚开始,肯定辛苦点,也体面不到哪儿去。

但好歹是个正经营生,能学点东西,见见世面。卫军要是愿意,就先过去帮我爸妈一起盯着,管吃管住,工钱肯定比临时工只多不少。”

堂嫂沉吟着,没立刻答应。

不过宋晓东还是对自己这个弟弟很了解,推了他媳妇一把:“你还犹豫啥?晓峰还能坑自己侄子?总比让孩子在家闲出毛病强!有个事做着,挣点钱,比啥都强!”

杨红梅看了看一脸期盼的儿子宋卫军,又看了看自己这个当副厂长的堂弟,最终点了头:“成!那就让这小子跟你去锻炼锻炼!晓峰,你多费心管着他点。”

宋卫军本人其实也有些犹豫,但听说管吃住还有工钱,又能离开家自己“闯荡”,新鲜感压过了那点小小的不情愿,也点头答应了。

就这样,人手算是凑齐了。

宋晓峰用手里最后一点闲钱,置办了几杆大秤、一些捆扎的麻绳、记账的本笔,又简单做了个“收购废品”的木牌子挂在院门外。

没放鞭炮,没请宾客,这家由退休老农、待业青年和幕后厂长组成的废品收购站,就在城郊那个刚刚修复的院子里,悄无声息地开了张。

废品站算是开张了,但宋晓峰知道,光有个摊子不行,得懂行。

他自己对这行也是门外汉,便把第一个任务交给了侄子宋卫军。

“卫军,交你个要紧事。”宋晓峰把侄子叫到一边,递给他一个笔记本和笔,“从明天起,你别在站里待着,给我把四九城大小小的废品收购站都跑一遍。

看看人家是怎么收的,怎么分类的,最重要的是,把各种废品的价钱都给我悄悄记下来——废报纸多少钱一斤,烂铁皮多少钱,铜线、铝罐啥的又是什么价。咱们不能当睁眼瞎,让人糊弄了。”

宋卫军刚开始还有些不情愿,觉得这活儿不像坐办公室那么体面,但跑了几家之后,倒也觉得新鲜。

他年轻,腿脚勤快,脑子也不笨,一家家看,一家家打听,笔记本上渐渐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和信息。

晚上回来,宋晓峰就拉着他一起复盘,分析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收购站价格差异,琢磨里面的门道。

宋晓峰自己也一点没闲着。

每天下了班,只要厂里没事,他就骑着自行车往城郊的院子跑。

到了地方,挽起袖子就跟着一起干。帮着父亲宋长贵给送来的废品过秤,跟母亲秦秀莲一起把废纸捆扎结实,教宋卫军如何更细致地区分不同种类的金属。

他这厂长身份在厂里是领导,在这小院里就是个壮劳力和总指挥。

干了一段时间,问题就来了——收废品需要流动资金。

今天收了一百斤废纸,就得当场付出去不少现钱,等攒够一车卖给更大的回收厂才能回笼资金。

宋晓峰那点老底很快就见底了。

没办法,他只好硬着头皮去找了两个姐夫——秦大军和周长海。

两人一听宋晓峰要借钱周转,二话没说就凑了一笔钱给他。

“晓峰,你办事我们放心,这钱你先用着,不着急还!”两位姐夫如今生意红火,对宋晓峰是打心眼里感激和信任。

有了这笔周转资金,宋晓峰心里踏实了不少。

他又用一部分钱,托人买了一辆半新的三轮车。

这下好了,平时可以去附近工厂、居民区转悠着收废品,攒够一车也能自己蹬着送到更大的回收点去,省下了雇车的费用,也灵活了许多。

就这样,摸索了将近一个月,这家小小的废品收购站才终于有点走上了正轨。

宋长贵和老伴儿秦秀莲也逐渐熟悉了流程,一个主要负责过秤算账,一个负责整理归类,把院子里收拾得井井有条。

宋卫军也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傻跑的毛头小子,对常见废品的价格、成色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成了站里的“业务骨干”。

院子里的废品分类堆放整齐,账目清晰。宋卫军平时还经常骑着那辆二手三轮车出去走街串巷。

虽然规模还不大,利润微薄,但一切总算有了个正经生意该有的样子。

宋晓峰看着逐渐步入正轨的收购站,心里明白,这第一步,总算是踉踉跄跄地迈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