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赵策英:朕还要御驾亲征!

“其四,为一道弹劾文书。”

江昭沉着脸,一双眼睛盯着韩绛、元绛二人:“你二人可知文书上都弹劾了什么?”

弹劾文书?

韩绛、元绛二人相视一眼,都是一副茫然不知的样子。

余下三人,则是连连注目。

什么样的弹劾文书,竟是惹得大相公为之发怒?

莫非是有人弹劾了大相公?

也不对啊!

以大相公的度量,以及修养功夫,注定不会为了区区一道弹劾文书而心头愠怒。

就像二愣子齐衡,甚至都到了登门质询的地步,不也一样被容忍了下来,甚至是委以重任,以低位兼高职。

更何况,都是入了阁的人,上上下下的谏官、御史都指望着弹劾内阁大学士刷一刷“不畏强权”的名望呢!

但凡是入了阁的文臣,谁还没几道弹劾文书啊?

主位,江昭一伸手,文书就此传了下去。

“吕惠卿,弹劾了王安石和王安国!”

“具体的弹劾内容,主要是说王安石、王安国二人不忠于变法,身在曹营心在汉。”

文书传下,几人相继观阅,或是恍然,或是意外,或是色变。

若是有人弹劾大相公,江昭自是不会为之动怒。

但凡不是反对新政,亦或是试图阻挠新政,偶尔有一些关于政令的弹劾,亦或是建议,江昭都是持乐见其成的态度。

究其缘由,主要就是弹劾的声音并不意味着是坏事。

一则,上位者要允许有质疑的声音。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上位者布置的政令,必须得有人实时监督。

否则,制定政令的预期效果与其具体的执行效果与其,可能就是大相径庭。

二则,高不胜寒,江昭需要有人弹劾他。

自上而下,要是真的到了无一人敢弹劾大相公的地步,岂不是说上上下下都成了他的一言堂?

这有可能引来皇帝的猜忌。

三则,关于政令,必须得给中立者一定的发声机会。

反对者、支持者、中立者。

截至目前,庙堂上真正“迂腐”的反对者都已经消失得一干二净。

绝大多数“轻微”反对者,都已经成了中立者。

政见上不太支持变法,但实际行动上却老老实实的执行着变法政令,不敢有半分违逆,这就是中立者。

而这一部分人,偶尔也得刷一刷存在感。

不痛不痒的弹劾,就是让中立者刷存在感的好机会。

也因此,就算是有人弹劾,江昭基本上也就是一笑了之。

反正,公道自在人心,变法究竟有没有成效,人心自会给出答案,史书也自会给出答案。

区区弹劾而已,又掉不了半块肉,自是没必要上纲上线。

但这一次,不太一样!

吕惠卿,司农寺少卿、知谏院、太子中允,为正四品实权官员,富弼、韩绛一脉的核心人物。

王安石,都察院院长、衔兵部尚书,正二品实权大员,文彦博、元绛一系的核心人物。

这二人,无一例外,都是“接班人”式的人物。

而且,还都是坚定的变法支持者、执行者。

王安石执掌都察院,为“考成法”的核心执行者。

吕惠卿也半分不差。

以往土地清丈的推进实行,就有吕惠卿的手笔。

然而,谁承想两人竟然毫无预兆的干了起来。

吕惠卿上呈文书,弹劾了王安国、王安石二人。

王安国,也即王安石的弟弟,赫赫有名的“临川三王”之一,于熙丰元年考上了进士功名,并任职国子监教授。

吕惠卿上呈文书,弹劾王安国诋毁新政,试图反对新政,兼有结党营私之嫌;弹劾王安石变法之心不坚,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宜执掌都察院。

都是一些偏重于“莫须有”的虚无缥缈的弹劾,而非实质性的罪状。

也就是说,这是纯粹的诋毁!

这是什么行为?

往小了说,这是王安石、王安国、吕惠卿三人的恩怨。

往大了说,这是有可能是变法集团内部内斗的开端!

一旦处理不好,甚至都有可能导致变法集团彻底内耗起来。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

北宋年间,王安石变法,变法集团内斗,就致使变法导向了“权力倾轧”,相互攻伐。

张居正变法,变法集团内斗,也致使变法难以执行,难以长久维系,人亡政息。

这种可能产生恶劣影响的事情,江昭自是相当排斥,且坚决不允许。

于是乎,也就有了“甩脸子”的状况。

“变法者内斗。”

江昭注目过去,沉声道:“这其中,可有韩、元两位大学士的手笔?”

王安石、吕惠卿都是两方的核心人物,却相互攻伐。

江昭希望知晓王安石、吕慧卿究竟是纯粹的私人恩怨,还是承担了“马前卒”的角色。

若是真的仅限于两人内斗,那就其实好办不少。

若是有韩绛、元绛二人授意,那也就是大规模政斗的前兆,官家和江大相公说不得还得联手一次!

内阁大学士,不缺人当!

韩绛心头一震,连忙道:“此种行径,绝非是韩某指使,还望大相公明鉴。”

“元某亦是半分不知。”

元绛垂手,连忙道:“介甫已是正二品,手握大权,实在是没有内斗的必要啊!”

江昭一一注视过去,盯得两人心头发毛。

约莫十息左右。

“好!”

江昭大袖一挥,沉声道:“那就要做好贬了他三人的准备,可有异议?”

“这未免也太重.”

元绛半句话都未说出,就意识到了些许问题,一句话止在了口中。

“贬吧。”

“就依大相公之决意。”

韩绛捋了捋眉毛,点了点头,率先表态。

贬官,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这件事,可大可小。

但无论如何,都必须得扼杀在摇篮中。

不管王安国、王安石、吕惠卿三人究竟有什么恩怨,反正都不能公开内斗。

政见可以不一样,但不能恶意内斗!

变法集团,必须一致对外。

别看眼下变法派毫无对手,但潜藏的反对者,以及希望夺权的中立者,可是一点也不少。

一般来说,内阁的大学士相互制衡,声音不可能做到一致。

但,变法是例外。

一方面,关于变法之事,必须得做到意见一致。

否则,就绝对不可能办成事。

另一方面,意见统一并不意味着不能相互制衡。

制衡、内斗,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变法派内部可以制衡,但制衡不等于就要公然内斗!

这个口子不能开,否则人心就得散。

人人都想着内斗,谁还顾虑变法啊?

也因此,王安石、王安国、吕惠卿三人都必须得贬。

对错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行为影响不。

贬官三人,以此告诫其他人,恶意内斗的路子行不通。

否则,下场都是贬官。

“大相公言之有理。”元绛点头一叹。

正二品被正四品给一换一,着实是有点亏。

但,没办法!

恰好就撞枪口上了。

好在,几人都是变法主力之一。

风头一过,还能轻松擢升回来。

“就这样吧。”

江昭摆手道:“太阳落山之前,让他二人来一趟昭文馆。”

“江某要问话。”

韩绛、元绛二人相继点头。

御书房。

君臣相对,江昭拾着文书,传了过去。

“臣入宫,实为上呈两道文书。”

“一者关乎边陲,一者关乎变法。”江昭平和道。

赵策英拾过文书,注目阅览。

约莫一炷香左右。

“辽国,竟是要二次兴兵动武。”赵策英的面色,渐渐凝重起来。

自治平四年至今,六年三动兵戈,已有三次大型征战。

若是辽国生乱,又一次大动兵戈,也即意味着七年四次动兵。

老实说,即便赵策英是偏向于实现大一统的“武帝”,也不免心头慎重起来。

这种大型动兵,太过劳民伤财!

以大周的银行储备量,伤财也还行,并非是不能承受。

主要是担心伤民!

具体的说,也就是粮草问题。

一方面,粮草可不是白银,从银山提炼就行。

粮草的真得一年一年的囤积。

连着几年都有大型征战,天下粮仓囤积的粮草,绝对已有见空之象。

另一方面,粮价问题。

连着几年都是大型征战,天下粮仓见空,不可避免的会导致粮价上行,相当伤民。

“唉!”

“不得不打啊!”

赵策英微眯着眼睛,摇了摇头。

经过南征交趾,赵策英也算是成长了不少。

特别是关于军中一干军政,已经算得上是“内行人”。

也因此,赵策英却是相当清楚,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大战。

耶律洪基决定南征,其主要底气赫然就是大周南征不久,恰好处于兵力、粮草的“虚弱期”。

就此,却是决定殊死一搏,破釜沉舟。

这一战,避无可避!

“朕要北伐!”

仅是一刹,赵策英毅然道:“耶律洪基要打,朕便奉陪到底。”

“此之一战,辽国弱象已现,朕定要收复燕云,一雪祖先之耻!”

江昭垂手肃坐,沉吟着,皱眉道:“自一月至八月,官家方才大胜入京。”

“若是修养不久,便踏上北伐之路,未免有伤龙体。”

“实在不行,臣北上稳住局势,以守为主。他年,官家再次兴兵北上,也是不迟。”

有伤龙体!

这并非是江昭在说假话。

连续统兵,注定会让人处于一种极度疲劳的状态。

于身体方面,连续作战与连续行军的消耗实在太大。

就算是统帅,也不可避免的会受鞍马劳顿、饮食不继、脾胃不健的影响,并让身体长期处于紧绷状态。

于精神而言,统帅更是得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一刻也不敢放松。

一般来说,长时间行军结束,无论是将领,亦或是士卒,其修整时间都是以“年”为单位。

武襄侯狄青,就是典型的例子。

或许是上一代无人可用的缘故,狄青几乎是连着平定侬智高叛乱与入边抵御西夏。

由此,也导致了其旧疾复发,痛苦不堪。

不巧,狄青还恰好受到了文官的排挤,五十岁便郁郁而终。

“无碍。”

赵策英一副不在意的样子,摆了摆手,毅然决然道:“朕仅是而立之年,精力充沛得很。”

江昭注目着,不免又一次劝道:“以臣拙见,此次未必就真有拓土燕云的锲机。”

“朕不听你的。”赵策英相当坚决的说道:“这事,就这么定下。”

北伐辽国,拓土燕云,实现大一统,位列千古一帝!

这一张饼,赵策英天天都在吃,偶尔甚至是自己喂给自己吃。

如今,难得有了锲机,他自是不可能缩在大后方!

江昭一叹,有些无奈。

早知道就少喂点饼了。

这下好了,喂饼的人都拉不回来了。

“文武大臣,不会同意官家北伐的。”江昭三劝。

“除了子川以外,不同意的人统统都砍了。”

赵策英异常坚决,摆手道:“子川也不必换着法子劝朕。”

“朕意已决!”

江昭一叹,束手无策。

赵策英的性子,其实不难劝。

甚至于,就算是赵策英已经决定要废立皇后的那一刻,江昭自认也有把握劝下来。

但,北伐不行!

这玩意,除非是江昭真一头撞地,撞一地血,否则根本拉不回来。

难办!

“朕要北伐,此事已定,不说也罢。”

赵策英主动挑开话题,灼灼注目过去,精神异常振奋:“与其说北伐统帅的事情,不如说一说关于北伐的布置,子川有何建议?”

江昭凝眉,沉吟着,徐徐道:

“以臣拙见,军事、粮草方面,都可布置一二。”

“军事方面,必须得腾出一定的兵力提防西夏和东瀛。”

“西夏受了辱国条约,趁机南下的可能性不小。东瀛的银矿,估摸着受人垂涎已久,也有可能被东瀛人趁乱强抢。”

“粮草方面,囤积或可有三:

一是丰收不久的占城稻。

二是交趾国,苦一苦交趾百姓。

三是大理国。”

“近来,大理遣来使者,有意上贡,不若就让他们上贡粮食,并回以白银。”

赵策英眼前一亮,不禁拊掌道:“好主意。”

大理国是大周的藩属。

起码,名义上是这样的。

而关于大理国的上贡,近几十年都是断断续续的状态。

有时连着几年上贡,有时十几年都不上贡。

具体上贡与否,基本上就取决于大周的国力问题。

事实上,不单是大理,于阗、甘州回鹘、吐蕃、占城、自杞、真腊,以及一些海外小型政权,上贡频率都是跟大周的国力有关。

如今,大周一下子灭了交趾,自是震慑住了其他政权。

为此,自是有不少政权传来了意欲朝贡是意愿。

当然,说是朝贡,其实也不白干。

大周人好面子,通常会回以一定的礼物。

一般来说,礼物“名义上”的价值大概是上贡量的三倍左右。

上贡价值一贯钱的礼物,回价值三贯钱的礼物。

当然,也仅是名义上是如此。

实际上,大周可能会回以一些陶瓷。

大周境内卖一贯钱的陶瓷,官方可能报价三十贯,那这就是相当于三十贯的回礼!

如此一来,大周可谓是既得了面子,又得了里子。

这一次,要是以银子为回礼,既可得到粮食,也有利于白银的流通,算是一鱼两吃。

边陲暂且说得七七八八,赵策英拾起了关乎变法的政令。

其右下角,赫然标着“建议三者尽皆贬谪的披红内容”。

约莫一柱香左右。

赵策英眯着眼睛,大袖一挥:“变法之政,万万不可内乱。”

“既如此,就根据披红内容,都贬下去吧!”

有时候,立规矩就得杀鸡儆猴。

至于被杀的鸡冤不冤?

除了杀鸡的那人,其余人都不知道。

反正,运气肯定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