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难题
韩非:???
李斯双手抱胸,居高临下地看着韩非,冷冷地道,“你最好祈祷自己能活久一点,不然等到韩王安被押送到咸阳,你要是死了,大王可就保不准会如何对待他。”
这时余郊领着众位太医走了进来,见屋内气氛凝滞,心中不解,不是说李廷尉和韩非子是好友么?怎么感觉他们不像是朋友,但若说是敌人,又似乎不至于。
他轻咳一声,“李廷尉,下官需给韩非子把脉。”
李斯往旁边挪了挪,让开了位置,却还是没有离开的打算。
余郊替韩非把脉之后,又将位置让给身后的那几位太医。
李斯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尤其是看到那几张熟悉的面孔,心里越发不满,这些太医都是给秦王诊治的,这韩非何德何能!
“如何?”
余郊反应过来李廷尉是在韩非子的身体情况,忙拱手回答,“脉像虽弱了些,但似有好转的迹象,李廷尉不必担忧。”
呵!李斯心中冷笑,当真是祸害遗千年,都病成这幅模样了,还能有所好转。
这些人看得李斯实在闹心,干脆一甩袖直接走了,临走之时看都没看还在床榻之上的韩非一眼。
余郊不解地抓了抓头发,他这到底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李斯高不高兴,余郊不清楚,但将脉案呈递给秦王之后,秦王倒是挺高兴的。
韩非好不容易愿意归顺,倘若他现在死在这里,那嬴政当真就是连后悔都没地方后悔了。
“大王,太后传信来了。”赵高双手将信呈上。
“这么快就回信了?”嬴政这几日心情不错,笑着拆开那封书信,脸上的笑意不由止住,面色变得有些奇怪。
“让我看看!让我看看!”子婴迫不及待地从座位上跑下来,扶苏紧随其后,眼巴巴地看着嬴政手里的那封信。
嬴政将信递给他们,似是看热闹般地道,“太后的信中并没有提到你们。”
也对,扶苏和子婴的信才送出去几天,至少等十几二十天之后才能收到太后的回信,这封信应该是太后之前已经写下的。
子婴眼眶一红,委屈地看向扶苏,“大母这是找到新的好玩的,不想回来了吗?”
大母带人种地挖渠,又是训练男子和女子的蹴鞠队,还有训练女兵,这么多有趣的事情,肯定会觉得待在咸阳不好玩,然后就不想回来了。
“大母才不会这么贪玩。”扶苏替大母辩驳,声音却不自觉得越来越低,没啥底气了。
事实上大母其实很贪玩,对于她喜欢的事情,往往能忙得连时间都不记得。
他和子婴有时候晚上等不到大母,跑去找她的时候,就总能看到她在捣鼓着各种东西,那样子的大母跟平日的大母完全不一样,就像是变了一个人。
大母很容易痴迷上其他东西,把他和子婴忘掉了似乎也并不奇怪。
扶苏越想越难过,本来还想安慰子婴几句,结果自己把自己给整哭了。
他这么一掉眼泪,子婴也跟着急,扯着嗓子就开始嚎!
嬴政扶额,揉着太阳穴,感觉自己头疼得厉害,“别嚎了!”
这是太后送他的书信,没有提扶苏和子婴也并不奇怪,但不得不说,太后现在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比之那女兵的提议还让嬴政头疼,“赵高,太后有没有送来其他的东西?”
赵高想说没有,可对上大王的眼神,立马话锋一转,“有,太后给两位公子准备了些礼物,已经送到两位公子的寝殿了。”
扶苏被泪水打湿的睫毛颤了颤,“真的吗?”
“奴才哪敢骗公子,等公子回寝宫,自会看到太后的礼物。”
子婴擦了一把眼泪,吸吸鼻子,“那我们现在可以回去看看吗?”
嬴政淡淡道,“今日你们还没有抄完秦律。”
“那我们看完之后,回来再抄,不行吗?”
“不行!”
子婴不服地瘪嘴,哼哼唧唧地回到了自己的小桌子前,继续认真抄写。
赵高见两位公子都安静下来了,偷摸地擦了一把额间的汗,趁着他们不注意,悄悄走了出去。
嬴政瞧见了赵高偷偷溜出去,并未做声,而是盯着手里的那封信。
组建女兵所耗费的资源并不算什么,但军营重地,若有女子往来,恐会生乱,何况他秦国何时需要女子参战,这岂不是要被旁人视作他秦国无人了?
再者一旦设立女兵,那便得给女子按功封爵,给女子封爵不合规矩,若不给女子封爵,那秦国设立的军功爵制度岂非成了儿戏?
可正如太后信中说的,云中郡位置特殊,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匈奴的侵袭,尽管可以派出大军防守此处,但他现在还得应对其他的诸侯国,一旦开战,云中郡的防守必然削弱,倘若匈奴趁着这个机会攻入,那这十万人便成了匈奴人案板上的肉。
嬴政眉头紧锁,太后还当真会给他出难题啊!
李斯进来时,见大王面露愁容,心下一沉,开口问道,“大王为何事忧心?”
嬴政同李斯解释了此事。
李斯闻言长舒一口气,笑着提议,“大王所思并不无道理,组建女兵无论是对于我秦国的军心,还是秦国的制度都有害无利,但对于防守云中郡,女兵的确有所帮助,大王不如恩准云中郡特设民间护卫队,所用的武器可由云中郡的守军提供,每人都需接受一段时间的军事训练,无论男女。”
“这民间护卫队,并非我秦国的士兵,只是用来防守云中郡的民间组织,若是他们能斩杀匈奴人,那便按照秦律规定封赏便可。”
如此一来,云中郡的守卫力量足够,那些训练出的民兵虽不如正规的守军,但只是防守却也已经足够。
嬴政思忖着李斯的话,这的确比直接组建女兵更合适一些,不需要在军营内单独设立兵种,还能达到全民皆兵的效果。
可他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倘若有女子斩杀了匈奴人,又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