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我国封建社会~南北朝时期5
南北朝乐府民歌
2、《木兰诗》—2)
注释:
1、木兰诗:最早着录于梁、陈间释智匠所撰《古今乐录》,题为《木兰辞》。本篇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欠音)编的《乐府诗集》“横吹曲辞”。
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间叙事诗,一般认为是北朝时期的作品。
2、唧唧:叹息声。
3、木兰:民间传说中的女英雄,未必实有其人。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4、机杼(zhu柱音):机,指织布机。 杼,织布机的梭子。
5、惟:只。
6、何所思:想的是什么。
7、忆:思念。
8、军帖:征兵的文书、名册,亦泛指军中的文告。
9、可汗(ke han克寒音):古代我国西北部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号。 大点兵:大规模地征兵。
10、军书:征兵的名册。 十二:极言其多,非确指,与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情形相同。
11、爷:指父亲,与下文的“阿爷”同。
12、为:为此(指代父出征)。 市:买。 鞍马:泛指马和乘马用具。
13、鞯(jian煎音):马鞍下的垫子。
14、辔(pei佩音)头:马笼头,亦泛指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15、旦:早晨。一作“朝”。 辞:告别。
16、溅溅(jian煎音):水流激射的声音。
17、黑山:即杀虎山,蒙古语为阿巴汉喀喇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南。 至:一作“宿”。
18、燕山:即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 鸣:一作“声”。 啾啾(jiu鸠音):马叫声。
19、戎机:军机,指战争。
20、度:过。
21、朔(shuo数音)气:北方的寒气。 金柝(tuo拓音):即刁斗,铜制,形状似锅,有柄和三只脚,容量相当于斗,白天作炊具,晚上当作打更用的器具。
22、铁衣:铁甲战袍,即铠(kai凯音)甲,古代军人的护身服装。
23、天子:即上文的“可汗”。
24、明堂:天子用来祭祀、接见臣子、选拔人才的厅堂。
25、策勋:记功。 十二:非确数,极言其多。 转:次,等,每升一等为一转。
26、赏赐:一作“赐物”。 强:用于量词之后作有余讲。
27、问所欲:问(她)要求什么。
28、尚书郎:尚书省(当时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的侍郎(官名)。
29、千里足:指骆驼、马等代步之物。
30、儿:女儿自称。
31、郭:外城。 扶将:扶持,搀着。
32、红妆(zhuang庄音):古代称女子的妆饰为红妆。 理红妆:梳妆打扮。
33、霍霍:磨刀声。
34、着:穿。
35、鬓:原指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古代诗词中常泛指整个头发。 云鬓:像云一样柔美的头发。
36、帖:同“贴”。 花黄:古代妇女脸上的一种装饰,用花纸剪成图案贴在眉间。又说,六朝以来,女子有黄额妆,在额间涂黄。
37、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38、扑朔:跳跃貌,一说爬搔。 迷离:眯着眼,一说是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
39、傍(bang棒音)地走:贴着地面跑。
3、《敕勒歌》
原诗: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释义:
本篇选自宋朝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据《乐府广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史称北齐神武(高欢)使斛律金唱敕勒歌,后又译为汉语。
这首诗以27个字描绘出我国北方辽阔、苍茫的草原奇景,反映了当时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牛羊的繁盛,令人神往。
这首诗不仅言简意赅,而且风格质朴、刚健,“能发自然之妙”(《碧鸡漫志》),音调浑壮,一气贯注,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注释:
1、敕勒川:川:平原,敕勒:种族名,是匈奴族的后裔。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北部)。敕勒川:指敕勒原来居住的平原地带。一说,系河流名。
2、阴山:山脉名,在朔州北边,起自河套西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内兴安岭相接。
3、穹(qiong琼音)庐:毡帐,俗称蒙古包。
4、见: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