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救民先杀官
返回总督府后,江宁回到自己居住的小院,沏了一壶茶水,开始思索接下来的行动。
不多时,朱由检、老魏、温体仁三人也来到院中。
刚一见面,朱由检便神情激动地说:“二哥,如今凤阳、两淮已经彻底死干净了,接下来是不是直接杀到扬州,把那群贪官污吏和扬州盐商一锅端了?”
江宁闻言摇了摇头,淡淡道:“接下来,是将两淮地区的30个盐场全部控制起来,必须捏在朝廷手中。”
朱由检和老魏满脸疑惑,一旁的温体仁笑着解释:“殿下、魏公公,两淮盐税乃是大明国库的重要来源之一。
先前清理两淮官场及地方士绅地主时,未对盐场采取行动,是因两淮30多个盐场的灶户加起来有几万人,且他们上有老下有小,靠他们吃饭的人间接算起来多达十几万。
若是贸然行动,很可能引发两淮动乱。
但如今朝廷新政在两淮推行顺利,百姓坚决拥护朝廷,正是将这30个盐场收归朝廷掌控的时机。”
江宁点头,对朱由检道:“五弟,靠这30多个盐场吃饭的人多达十几万,若是蛮干,只会引发两淮动荡,这也是两淮都转盐运使司和扬州官场敢与咱们正面硬刚的底气。
稍后直接派兵控制两淮30个盐场,核对盐场内灶户的工钱,加倍发放,让他们只管干活,其他事不用管。
之后咱们再前往扬州,清算扬州盐商及扬州官场。”
朱由检听完点了点头,老魏也满脸笑意—,毕竟老魏只管杀人,其他事从不上心。
随后,江宁命高文彩给卢象升、曹变蛟传令,派兵立刻控制两淮地区的30个盐场,将盐场的盐课司大使全部控制。
又命杨一鹏、陈子龙、高文彩、杨涟、郭允厚等人分别赶往各盐场查账,顺便搜集扬州盐商及官场的罪证。
安排好一切,众人起身告辞,朱由检焦急问道:“二哥,我呢?
你是不是把我忘了?”
江宁笑道:“五弟,如今人手已够,你若实在闲得慌,便留在总督府陪我喝茶。”
朱由检顿时满脸沮丧,却也不好多说。
江宁不派他出马,原因很简单,朱由检但凡出手,必定杀得人仰马翻、血流成河,还是放在身边更稳妥一些。
第二天,众人领命前往各大盐场,只留江宁、温体仁、老魏、朱由检四人在院中喝茶。
朱由检时不时询问接下来的计划,江宁笑问:“五弟,咱们从京师出发一路走来,你都感悟到了些什么?”
朱由检叹息道:“地方官员无法无天,欺民害民者数不胜数;官绅地主相互勾结,搜刮民脂民膏;百姓生活艰苦……”
一旁的老魏也叹了口气,温体仁神情也很凝重。
这时,江宁为众人倒上茶水,淡淡笑道:“纵观两淮三府十州二十六县,我只悟出一个字。”
朱由检赶忙追问:“二哥,你悟出了啥?”
就连老魏和温体仁也十分好奇。
江宁淡淡吐出一个字:“杀!”
温体仁十分认同地点头,朱由检疑惑道:“二哥,啥?”
江宁无奈笑道:“只有以杀止杀,才能彻底让江南重回朝廷怀抱,脱离地方士绅权贵的掌控。”
朱由检正色点头,老魏也笑着附和。
江宁转头看向温体仁:“老温,你说说这两年的大明与之前有什么不同?”
温体仁略作思考,道:“回侯爷,单说北方,先前天灾不断,更有人祸。
贪官污吏横行不法,地方士绅与官府勾结搜刮民脂民膏,国库空虚,朝堂党争四起,辽东战事不息,怎么看都不是好兆头。
但短短几年,党争平息,官员上下一心,地方贪官、地主士绅被一扫而空,朝廷接连推出新政,百姓安居乐业,辽东战事受控。
朝廷鼓励农桑、大兴商贾,税收从百姓转向商人及海贸,如今虽有天灾,国库却有足够钱粮支撑,官员不敢横行不法,朝廷只需专心应对天灾,无需再担心人祸致百姓流离失所。
说到底,还是靠新政,否则如今情形也好不了多少。”
江宁点头,又问:“老温,当年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宋神宗病逝、王安石被贬收场。
你有没有算过,到靖康之变,北宋国祚延续了多少年?”
温体仁想都没想,脱口而出道:“52年。”
江宁点头:“52年,确实算久了。
可见宋神宗之后,宋哲宗和高太后也发现北宋的困境,仍大量启用新党人士,才为北宋续命52年。”
温体仁脸色一慌,道:“侯爷,您的意思是……”
江宁点了点头。
温体仁心中大惊,他清楚江宁说的是北宋,实则指的是大明。
若新政未能在北方诸省推行,情形恐怕比北宋好不了多少。
宋神宗之后北宋还撑了52年,大明能不能撑52年,他老温真不敢想了。
一旁的老魏笑道:“这多亏陛下鼎力支持,加上侯爷手段超群,从贪官污吏、不法士绅手中夺了大量钱粮土地,解了朝廷燃眉之急。
不然没这些钱粮,朝廷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江宁和温体仁皆是一愣,没想到老魏看得如此透彻。
江宁随即道:“魏公公说得不错。
历朝历代都面临这类困境,应对之法无非两种。
要么变革,可变革会伤筋动骨,搞不好加速亡国。
要么将手伸向百姓,毕竟百姓身份低微,无人撑腰,能为国家强行续命。
但老话说得好,君视民为草芥,民视君为仇寇,不少朝代改革失败后压榨百姓,最终被百姓推翻。
说到底,这就像一碗水端不平,多数人会牺牲最老实的人化解矛盾。
在帝王权贵眼中,百姓便是那个老实人,牺牲他们只为保全自身权势富贵,根本不顾其死活。
可这道理根本讲不通,百姓凭什么任人宰割?
如今大明推行新政的做法,却是收拾掉一群最不老实的人,从而解救最老实的一群人。”
温体仁点头:“侯爷说得在理。”
朱由检也跟着点头,江宁一路走来,从未欺压百姓,手中的刀可是全砍在贪官污吏、地主士绅身上,收获也是远超预期,朝廷才得以喘息,在北方推行新政。
若刀砍向百姓,最多维持烂摊子,根本无法支撑改革。
江宁站起身,叹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纵观二十四史,记载的都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英雄传奇、王朝兴衰、战争胜负,以及文字缝隙里的权谋游戏,而这些全建立在百姓的苦难之上。
太祖爷曾言,大明与百姓共天下,不与士大夫共天下,可如今士大夫与官绅早已趴在百姓身上敲骨吸髓,若不大力整顿,大明恐怕撑不了多久。”
众人皆是沉默,江宁说的是事实,他们都心知肚明。
江宁继续道:“官员、士绅是王朝的既得利益者,利益皆从百姓身上获取,却视百姓如蝼蚁。
当他们无法从百姓身上获得足够利益,或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下死手,毫不在意百姓死活。
要是底层百姓反抗,他们便斥为刁民闹事,派兵镇压、杀人立威。
官员士绅有权有势,便会吃喝嫖赌。
底层百姓生活更困苦,便衍生出坑蒙拐骗偷。
双方矛盾加剧,倒是道德沦丧,人性扭曲,进一步加速王朝覆灭。
此时此刻,咱们喝着清茶,谈论国家大事。
江南的权贵士绅或许正在青楼一掷千金、花天酒地。
所以这些人一个也不能留,哪怕是市井无赖、街头混混。”
老魏开口道:“可侯爷,咱们整治力度是不是太大了?
这段时间,义惠侯已往山西新建煤厂送了好几万人,除了贪官污吏、地主士绅的家眷,还有不少市井无赖、街头混混,是不是执法太严了?”
江宁反问:“魏公公,你没发现大明北方这两年灾情越来越多吗?”
老魏一愣,随即点头。
江宁淡淡道:“天灾从不可怕,中华地大物博,物资足以养活百姓。
比天灾更可怕的是人祸,人祸除了贪官污吏、地主士绅,便是市井无赖和街头混混。
所以这些人不能留,没杀了他们,留一命已是仁慈。
接下来收拾完江南士绅,朝廷便会着手对付辽东的建奴和塞外的蒙古。
但各地天灾只怕会更频繁,朝廷必须要有足够钱粮赈灾救济,否则钱粮跟不上,一旦有心之人趁机作乱,只怕战火四起。”
温体仁略作沉思,点头道:“侯爷说的是。
若不收拾这群祸害,辽东建奴、塞外蒙古作乱,内忧外患之下,大明各地天灾四起,一旦国库撑不住,有心之人煽风点火,大明境内怕是会出现‘析骸而爨、以子为食’的惨剧。”
江宁点了点头道:“不止这些,甚至会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人间惨剧。”
老魏和朱由检听得吞了口口水,毕竟江南说的这些可都是天下大乱,亡国之时才会出现的场景。
江宁再次提壶为众人倒茶,笑道:“大家一起努力吧,绝不能让这样的惨剧出现在大明,否则对不起陛下,对不起身上的官袍,更对不起百姓的信任。”
温体仁站起身,正色点头,端起茶杯一饮而尽。
朱由检和老魏也端起茶杯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