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朝中风云
沈老三到许府的时候,那两亲卫刚准备出发,沈老三下马同许将军行礼。
许将军瞧见沈老三这大包小包的,心中便有了猜测。
“沈长史可是要往京城给王爷捎东西?”他笑着询问道。
沈老三听了这话,赶忙笑道:“是啊,这不是我家先前种的荔枝熟了吗?家中老娘记挂王爷。”
“刚好听到我与杜县令交谈,今日有人要进京,便千叮咛万嘱咐定要将这四筐荔枝送到王爷府上,让王爷尝个鲜。”
沈老三同。许将军解释道说着便从马上拎下来一兜荔枝送给许将军。
“这荔枝是今儿一早现摘的,拿回去给许夫人尝个鲜。”
许将军闻言,忙笑道:“那可太好了,这些日子光是吃街面上卖的桃子,都酸的牙疼!”
“昨个儿听闻鹿县令显摆说这荔枝纯甜,我还十分好奇呢。”
“那我可就笑纳了,劳烦沈长史替我们夫妇二人多谢沈大娘。”
“前些日子那事儿,我家夫人受了大惊吓,老早便想着要去沈家拜访,这一拖便到现在了。”
许将军乐呵呵的同沈老三攀谈道。
沈老三闻言,满不在乎的摆了摆手道:“这着啥急?告诉嫂嫂好好养着便是。”
“你们啥时候去,咱家都有好吃好喝等着!”
他自是听了前些日子发生的事儿,若他猜的不错,这里头怕是还有小珞宝的手笔呢。
沈老三同许将军寒暄几句,便到县城门口当值去了。
临上工前,还让金家的儿子往家里跑一趟,特意告知沈老太,荔枝已快马加鞭往京城去了,让她莫要担心。
“也不晓得王爷在京城的事儿办的如何了,啥时候回来悄悄。”
她这是打心底里担忧靖王,怕靖王遇到危险。
京城,皇宫之中。
众大臣们齐齐的跪在朝堂之上,靖王赫然在列。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李公公手执浮沉,扯着嗓子朝着下首的百官喊道。
这时候,靖王从人群之中站了出来。
“启禀陛下,臣要检举刘尚书,夏尚书,陆侍郎三人。”
“咱们的两位好尚书同北松结盟,暗中从两边吞了不少用于打仗的银两,意图造反,其心可诛!”
他铿锵有力的将自个查到的东西全都在朝堂之上说了出来,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这是他早就与皇上给这些贪官编好的一张参天大网。
如今,边关战事吃紧,国库迟迟拿不出银子。
银子都去了哪儿?
全让这几个货给贪了!
如此,倒不如全都杀了以儆效尤!
皇上看着李公公呈上来的东西,气的一本册子砸在刘尚书额头上。
他是猛足了劲的,瞬间刘尚书的额头便血流不止。
“你们好大的胆子啊!”
刘尚书瞬间跪下,喊冤枉。
“皇上,老臣冤枉啊,求皇上明鉴!”“我看分明是前些日子我那弟弟得罪了沈家人,这朝野上下都知晓,靖王对沈家人极其相护。”
“老臣觉得靖王殿下,这是在公报私仇!”
刘尚书说完,不敢直视靖王的双眼,不停地冲着皇上磕头。
他这番话说出来的时候,聪明的人便已然明白其中的意思。
这家伙是想将沈家人也拉下水,瞬间挑拨皇上跟靖王的关系。
陆家跟夏家两个听了这话,也纷纷开始抹黑沈家同靖王的关系。
靖王双手环胸站在前头,听着这三白痴说出来的话,没忍住当场笑出声。
只不过,是冷笑。
若是听风听竹在场,听见自家爷发出这等笑声,定要在心中默默地为这三位点根蜡。
这三位必死无疑了。
皇上听了三人的话,转头看出皇兄:“靖王,对于他们三人所说的,你作何解释?”
顾安闻言,冷哼一声道:“皇上,沈家人忠肝义胆,对大晋的心,百官可见,百姓可见呐!”
“倒是这三个蠢货,死到临头了,还想着挑拨离间!”
“本王之所以敢将此事拿到朝廷之上来说,便是有充足的认证物证!”
“这些年,边关战事本就银两吃紧,士兵们吃的粮食跟银子都是国库的牙缝之中省出来的。”
“好巧不巧,前年遇上干旱,百姓颗粒无收,士兵们的日子便更难过了。”
“他们在前线抛头颅撒热血,你们在大后方整日就想着如何贪墨银两!”
“何等的悲哀!”
“夏家的长子竟不知何时爱上了赌钱,他欠的印子钱够边关的士兵们吃三日粮食的。”
“尔等该当何罪!”
不等皇上跟众人开口,他朝外吹了个口哨,听风听竹便领着赌场的掌柜的走进了朝堂之上。
后头,还有靖王的亲卫,亲手将那日沈老二等人受珞宝的指挥,在后山上翻出来的,刘家的秘密。
殊不知,这聚宝盆便是三人勾结外敌的罪证。
“皇上,这掌柜的,便是夏家公子常去的那家赌坊,不如让他亲口说说,夏家公子究竟欠了多少银子。”
顾安似笑非笑的指着那掌柜的说道。
赌坊掌柜没想到靖王会忽然让他说话,他不敢看向身后夏尚书犹如刀子一般的眼神。
他跪在下首,低着头结结巴巴的说道:“启禀皇上,夏家公子一共欠了草民印子钱整整八百万两!”
朝堂之上,百官听到这害人听闻的数字,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皇上气的更是青筋暴起,恨不得现在就把夏家九族拉出去砍了!
“那聚宝盆呢?”
他看着下面巨大的黄金做的聚宝盆,强压着心底的怒火,不解的询问靖王。
顾安闻言,示意听风开口。
听风连忙同皇上及百官说道:“诸位大人,有懂北松语言的可以上前瞧瞧。”
“起初,这东西运回来的时候,小的还以为上面写的啥密语,找人问了一番才晓得,这上面写的是”晋主临朝,灾星降世,北主救世”!”
“哦对,这东西可是从刘尚书的弟弟刘地主家的后山上挖出来的。”
靖王根本不给刘尚书开口辩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