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每次都是地狱开局音冰儿
第三十九章 入围
小
大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三叉小说]
想着就把奶茶凑到唇边喝了一口,又甜又暖,带着淡淡的姜辣味,喝的人却浑身暖和,人也缓和下来。韩琦便又有些许的羞愧起来。
这……他实在是气不过,但好像跟殿下诉苦的次数有些多了啊!
虽然就是想要把人外放或者甩出去,但好像在太女殿下面前,有些有失庄重了……
“……让殿下费心了。”
“无妨,倒是累了相公操心琐事了。”
殷灵毓语气温和,带着恰到好处的尊重:“前日览相公所呈整顿陕西盐务条陈,其中几处见解颇为独到,我正欲寻机与相公细论。”
韩琦眼睛一亮,顿时将孙沔抛到了脑后:“殿下也觉得可行?那臣稍后便将详细细则整理出来……”
“好,有劳相公。”
殷灵毓含笑点头,亲自将韩琦送到殿门口,又温言嘱咐了几句保重身体,这才转身回来。
赵祯在一旁看得分明,忍不住低声对正在剥栗子的赵徽柔笑道:“瞧见没?你妹妹这手顺毛捋的功夫,真是愈发纯熟了。”
赵徽柔将一颗剥好的栗子放到赵祯面前的碟子里,也抿嘴笑:“哪位相公到了阿毓妹妹面前,感觉都要好说话些。”
韩琦前脚刚走,范仲淹后脚就来了,手里捧着一份厚厚的奏疏,神色是一贯的沉静。
行礼之后,范仲淹将奏疏呈上:“殿下,这是臣近日整理的《论新政十事疏》,请殿下过目。”
殷灵毓接过,并未立即翻开,而是温和道:“范公辛苦了,天寒地冻,范公也要多保重身体。”
说着,目光扫过范仲淹略显清瘦的面庞和花白的须发,语气里带着真诚的关切。
范仲淹心中一暖。
他历经宦海沉浮,深知上位者能体恤臣下不易已是难得,如太女殿下这般,不仅能看到他的辛劳,更能注意到他身体的细微变化,更是罕见。
“劳殿下挂心,臣身子尚可。”
范仲淹欣慰的一躬身,随即被赐座后,便开始阐述奏疏的核心内容,主要涉及如何将皇太女殿下,也就是殷灵毓近年来推行的诸多新政,如改良农具,兴修水利,鼓励工商,整顿军备等,进一步系统化,制度化,并提出了考核官员执行新政成效的具体标准。
殷灵毓听得认真,不时发问,与范仲淹探讨细节,考核这件事容易引起官员反感,尤其又是范仲淹来提,只得暂缓,范仲淹倒也不失望,反而更加欣慰。
为政者,既需魄力,也需耐心。
这样一看,殿下的确是……越看越完美。
最终商定了先从何处开始着手,范仲淹深深一揖,来了句“臣定不负殿下所托”,就又走了。
欧阳修进来后也是匆匆的先行了礼,便迫不及待地道:“殿下,前次殿下所言,欲重修《唐书》,并广辑本朝史料,臣与司马君实,刘原父等人商议多日,已拟出个大略章程,特来请殿下示下。”
他语速偏快,又连忙将一叠牛皮纸包着的文稿恭敬呈上,递过去之前还先注意了一下有没有被雪水打湿。
殷灵毓接过,也并未立刻翻看,而是先温言道:“欧阳先生辛苦了,此事繁杂,非一日之功,先生与诸位大儒肯担此重任,实乃文坛幸事,亦是后世之福。”
欧阳修闻言,心中熨帖。
他平生最重文事,能主持如此宏大的修史工程,正是他心中所愿。
太女殿下不仅支持,更理解其中的意义,这让他觉得自己的抱负得到了极大的尊重。
“殿下过誉,此乃臣等分内之事。”
欧阳修谦逊一句,随即又忍不住开始阐述他的构想:“臣以为,重修《唐书》,当效法《春秋》笔法,文辞务求简而有法,叙事则需……”
殷灵毓耐心听着,不时颔首。
待欧阳修稍作停顿,她才开口道:“先生所言,深得史家精髓,史书者,乃后世之镜鉴,贵在真实无隐,前朝旧史,或有芜杂,或有疏漏,正需先生这般大手笔,为之刊谬补缺,使其史实确凿,文笔精炼,足以传世。”
殷灵毓微微前倾身体,诚恳的看着欧阳修,语气加重了几分:“唯有一点,灵毓需恳请先生留意。”
“殿下吩咐。”
“修史当以存真为第一要义,前朝旧史固有不足,然其记录本身亦是史料。我等重修,是为厘清脉络,辨明是非,而非……凭个人好恶,妄加篡改,乃至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强作解人。先生以为如何?”
欧阳修神色一凛。
他自然明白殷灵毓的言下之意。
他本人性格刚直,好恶分明,在文章和史论上更是如此,有时难免因过于强烈的个人倾向而影响判断。
殿下这是在委婉地提醒他,修史要客观,要克制个人情感的过度介入。
欧阳修肃然拱手道:“殿下教诲,臣谨记于心,史笔如铁,臣必当秉持公心,不隐恶,不虚美,力求还原史事本末,绝不因私废公,以臆断代替实证。”
“先生品性,我自是信得过的。”殷灵毓展颜一笑,语气重新变得轻松:“只是此事关乎千秋评断,不得不格外慎重,有先生主持,我便可放心了,所需人手,典籍,先生尽管列出清单,我会命三馆全力配合。”
欧阳修心中那点被提醒的不自在瞬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被信任的激动与沉甸甸的责任感。
殿下既如此信任,将如此重任托付,他欧阳修岂能辜负?
“臣,定当竭尽全力,修出一部配得上殿下期许,亦无愧于后世的信史!”
欧阳修深深一揖,郑重又果决。
送走斗志昂扬的欧阳修,殷灵毓轻轻舒了口气。
赵祯在一旁看得有趣,揶揄道:“永叔这人,才华横溢,就是性子急了些,又好辩,让他修史,怕是又要跟人吵翻天。”
殷灵毓笑了笑:“有司马相公在一旁看着,应当无妨,何况,有些争论,未必是坏事。”
赵祯看着小女儿那副一切尽在掌握中的淡定模样,再想想那些被“哄”得干劲十足,恨不得肝脑涂地的臣子们,不由得再次感慨。
还好,还好他努力争取了。
赵祯现在甚至觉得,殷灵毓要是不当储君,不当官家,是他大宋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