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2章 你也太敬业了

直到从丈人口中听到一连串有关于兵事的讨论和问题,李学武这才开始反思,他好像错了。

不管当初丈人是如何抉择的,他在其中都扮演了积极推动丈人调离羊城,主动休养的角色。

扪心自问,全都是为丈人考虑?没有一点忌惮丈人高处不胜寒的私心?

看着依旧热衷和关心兵事发展,对他这位已经决定将未来重心放在企业发展的姑爷不掩失望,李学武对自己也开始怀疑了。

如果他在八一六团同治安大队合并的时候就直接转去卫三团发展,会不会有更好的发展?

这倒可能如了丈人的希望,但仔细想想,缺少了红星厂这一根基,他即便有再多的才能,也缺少了可以发挥的舞台。

就算他长袖善舞,两边兼顾,也总有顾此失彼的一天,到时候两边都落不到好。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就算他能感受得到丈人对他人生选择的遗憾,可对于他自己来说,企业更有长远。

再一个,大舅哥和小舅子都在行伍,这顾家在部队的影响力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丈人的遗憾多半是来自于本身。这两年他荒废了职业生涯,怕以后难有起复。

大舅哥成熟有余,机敏不足,小舅子志气勇武,可又有些跳脱。

对李学武这位姑爷,顾海涛是非常看好的,尤其是工作能力。

在缺少家族助力的情况下,能凭借一己之力在时下里的京城做出这番成绩。

他可不会认为姑爷是借了顾家的影响力,要说没有那是不可能的。可要说有,那对姑爷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顾延敬佩和信服他姐夫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姐夫从来不回避顾家女婿的身份,可也从来不用这层身份和关系去谋取好处。

对亲戚随和有礼,对长辈尊重谦和,对家庭关心负责,哪里能不尊重和敬佩。

就连接触很少,认识以来只见过几次面的顾安,在书房听妹夫同父亲谈话,也是能看得出妹夫胸有城府,心有沟壑。

看着姑爷的表现,顾海涛心中哪能没有遗憾,如果李学武留在部队发展,未来的上限一定比两个儿子要高跟多。

他是职业鍕人,且是学院派,看待国际形势更有战略视角。

这两年荷包蛋响了几次,他已经笃定未来30年内不会再有倾覆性的大仗可打。

光靠素质和业务是走不远的,重要的还是思想正治基础。

恰恰是这一点,无论是顾安还是顾延,都缺少这方面的素质。

顾安还好一些,可从履历上就不难看出缺点。一直担任主官,没有正治管理经验。

若是在纷乱年代还能掌握话语权,可在和平年代,武官只能是养在笼子里的老虎。

李学武不同。既有基层管理经验,又经过社会上的锻炼,且有丰富的正治思维和领导能力。只要扶一把,这就是猛虎出笼。

可惜了,这头老虎志不在此。虽然还兼着卫戍区的职务,可也是不管不顾了。

顾海涛有心劝他一劝,可听了姑爷对未来较为明晰的展望和阐述,他又放弃了。

这么完整的职业规划,就算是他在年轻那会也是做不到的。儿孙自有儿孙福吧。



金陵的气候同京城比起来还是有所不同,夏天可能感觉不太明显,冬天则不然。

虽然洋房里也烧了暖气,可睡得不太习惯,李学武早早便起来了。

他本想在院子里活动活动,可刚一下楼便见丈人已经在客厅,也像是要出门的样子。

“怎么不多睡一会儿?”顾海涛看了姑爷,点头示意道:“没关系的,旅途劳累,我同服务员说好的,早饭晚一点开。”

“并不是很累,睡不着了。”李学武笑了笑,问道:“您这是要出去吗?”

“嗯,溜达溜达。”顾海涛看了姑爷的穿着,知道他没装假,便也就开口说道:“你要是想出去走走,咱们就一起。”

“好,正想看看这座历史名校。”

李学武欣然接受了丈人的邀请,穿了呢子大衣,戴了皮子棉帽,捏了皮手套。

他个子高,翁婿两个走在一起能很明显看出身高差来。只是李学武落后丈人半步,对比起来并不明显。

这些年李学武虽然忙于公事,可也没落下身体锻炼。虽然战斗技能可能稍稍退化,但身材只见壮实,并不显笨拙。

穿着本就不俗,走在丈人身边既贵气又霸气。尤其是他脸上那道疤痕,更显凶相。

转业后便在保卫部门工作,威严早就刻在了骨子里,就算再怎么修身养性,这身上的气度也是一时擦拭不去的。

在京城,在集团他还能保持温和的笑脸。到了丈人这边路上有早起的行人路过,他哪里有机会展露笑脸,又不是大傻子。

倒是有认识顾海涛的,级别不够的闪身敬礼,级别够的免不了要打个招呼。

对于出现在顾海涛身边,且陪着他一起散步的凶相青年,遇见的都要多看两眼。

顾海涛在学院只是副院长,不挂常委,工作也很是清闲。这几年的沉寂让他脸上的严肃和紧张缓和了许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虽然看起来还是威严,但不显严厉。

遇到敬礼的,顾海涛不会多言语,只是点点头,回个礼便过去了。

要是有站住了打招呼,他也会主动给对方介绍李学武,说是自己的姑爷。

真有交情的,自然知道顾家的情况,也知道顾家几个儿女的情况。

所以顾海涛一说是姑爷,不少人都恍然,目光很是有几分探究。

实在是丁凤霞把自己的姑爷夸的狠了,传开来以后就有些夸张。

不过丁凤霞故意要出这口气,为自己的女儿,也是为了顾家,倒也不是很在意。

李学武能来几次金陵,这都只是第一次。就算有人问起又能怎么着,毕竟姑爷的情况都是实打实的,她可不是吹牛之人。

今天凑巧了,这些人在观察李学武的时候,都在对比心中从传言获取到的信息。

虽然破了相,但看着确实很年轻。可有不少人关注顾家的知道,这姑爷年龄小呢。



夫子庙太乱,中山陵太远,最后上午的行程选择了新街口百货商店。

当然了,这里所说的新街口不是京城的新街口,而是金陵的新街口。

李学武并没有参与上午的全家出行,吃过饺子以后他便乘车赶往集团江南片区分公司调研开会。就算今天是阳历年,也得先忙公事,连丈人都要去值班室转一圈。

顾安和顾延在金陵也有几个朋友小聚,所以上午只有女人和孩子结伴出行。

金陵可是六朝古都,从三国时便有数不清的英雄汇聚于此,留下了不少古迹。

要说游玩,正经有不少去处。可男人们都不在家,女人们带着孩子如何远走。

逛百货商店便成了首选,也正应了丁凤霞要在新年给儿孙们选礼物的心意。

既有外孙,又有长孙,还有未过门的儿媳妇,带出来很是气派。

要不是近两年低调许多,她都想带着孩子们去俱乐部转一转。

到了她这个年龄,位置和事业并不像男人那么看得重,家人才是她的日常关注。

年轻的时候同龄人之间比才华,比上进。结婚以后比家庭,比爱人。到现在她更想比儿女,比孙辈。真是应了那句话,人这一辈子总是争强好胜,比个不停。

女人这辈子终究不比男人,事业黄金期很短,多了说也就二十年。又要照顾爱人,又要照顾儿女,到老了还得惦记儿孙。

同外人要比,同家里人也要比。

昨晚顾海涛叫了儿子和女婿上楼时,客厅里便有一阵“暗流涌动”。是姑嫂之间,看着自己的男人随着长辈上楼时,难免要对比几分。再回头看看自己,哪里能不吃味。

还是丁凤霞,主动询问起了大儿媳和闺女的生活状况,又要关心准儿媳的情况。

穆鸿雁是当大嫂的,以前随着婆婆一起生活,压力主要还是下一代。

那几年虽然婆婆没有说什么,可她还是能感觉到来自长辈对儿孙的期盼。

恰逢公公调来金陵,婆婆也要调过来,穆鸿雁这才下定决心要随丈夫去西京。

如果有的选,谁又愿意舍弃早就熟悉了的工作环境,放弃工作基础。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为了要个孩子,也为了满足老人的期待。

说是得偿所愿,求仁得仁,生了个儿子,可到底有几分后悔。如果她留在京城,或许事业上早就进步,更有一番成就。

同婆婆住在京城,那是公公的住宅,享受的是高级的服务和待遇。

去到西京以后,顾安的级别不高,至少是享受不到服务员待遇。即便是分了干部住房,可条件一般,处处都需要她张罗。

再加上工作调动和熟悉的过程,又突然有了身孕,她这两年着实过的辛苦。

回到婆婆这边,她又不好将这份辛苦道出。毕竟婆婆不是亲妈,说多了倒显得她矫情。真论起来,婆婆所经历的那个年代不是比她现在更艰苦?

所以婆媳相聚,看着围绕沙发玩耍的孩子们,听着问候和关心她只是笑着。可心里是苦是甜,全藏在心里,只有她自己知道。

等到婆婆问起顾宁的生活状况,穆鸿雁如何能忍得住羡慕和嫉妒。她也知道小姑子性情至纯至厚,不是牙尖嘴利,逞能之人。

就因为如此,她内心才更觉得酸涩。

她怀孕的时候想要吃一口热乎的,还得自己去食堂,要么就只能自己动手。

就算是生了孩子,也是婆婆赶过来照顾了她些日子,后又是她母亲来看望她。

从怀孕到生产,不是没想过请了保姆帮忙照顾,可顾安怎么敢,更没有这个条件。

顾宁呢?

李学武真是惯得没边了,家里不仅没断过保姆伺候,更是不用为生活琐事操心。

婆婆接连问了几个生活上的问题,小姑子是一个都回答不上来。

答案非常统一,都是要问李学武。

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尽数都不关心。出了月子没多久便被选进培训班至今。

下了班吃饭学习,只喂养孩子算个事,其他都不用管。上班中午饭不喜欢食堂饭菜,保姆都能给送到办公室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